八声甘州·对潇潇暮雨洒江天
[宋] 柳永
对潇潇暮雨洒江天,一番洗清秋。渐霜风凄紧,关河冷落,残照当楼。是处红衰翠减,苒苒物华休。唯有长江水,无语东流。
不忍登高临远,望故乡渺邈,归思难收。叹年来踪迹,何事苦淹留?想佳人,妆楼颙望,误几回、天际识归舟。争知我,倚栏杆处,正恁凝愁!
【注释】:
[1]唐教坊大曲有《甘州》,杂曲有《甘州子》。因属边地乐曲,故以甘州为名。《八声甘州》是从大曲《甘州》截取一段而成的慢词。因全词前后共八韵,故名八声。又名《潇潇雨》、《宴瑶沁池》等。《词谱》以柳永为正体。九十七字,平韵。
[2]潇潇:形容雨声急骤。
[3]凄紧:一作“凄惨”。
[4]是处:到处,处处。红衰翠减:红花绿叶,凋残零落。李商隐《赠荷花》:“翠减红衰愁煞人”。翠:一作“绿”。
[5]苒苒:茂盛的样子。一说,同“冉冉”,犹言“渐渐”。物华:美好的景物。
[6]渺邈:遥远。
[7]淹留:久留。
[8]顒望:凝望。一作“长望”。
[9]天际识归舟:语出谢朓《之宣城郡出林浦向板桥》“天际识归舟,云中辨江树”。
[10]争:怎。⑾恁:如此,这般。
[11]凝愁:凝结不解的深愁。
这首望乡词通篇贯串一个“望”字, 作者的羁旅之愁, 飘泊之恨,尽从“望”中透出。
上片是登楼凝望中所见,无论风光、景物、气氛,都笼罩着悲凉的秋意,触动着抒情主人公的归思。“渐霜风凄紧,关河冷落,残照当楼”三句,在深秋萧瑟廖廓的景象中表现游子的客中情怀,连鄙薄柳词的苏轼也以为“此语于诗句不减唐人高处”(宋赵令畤《侯鲭录》引。《能改齐漫录》作晁补之语)。
下片是望中所思,从自已的望乡想到意中人的望归:她不但“归楼颙望”,甚至还“误几回天际识归舟”,望穿秋水之际,对自已的迟迟不归已生怨恨。如此着笔,便把本来的独望变成了双方关山远隔的千里相望,见出两地同心,俱为情苦。虽然这是想象之辞,却反映了作者对独守空闺的意中人的关切之情,似乎在遥遥相望中互通款曲,进行心与心的交流,从而暗示读者:其人未归而其心已归,这就更见出归思之切。
另外,此词多用双声叠韵词,以声为情,声情并茂。双声如“清秋”、“冷落”、“渺邈”等,叠韵如“长江”、“无语”、“阑干”等。它们间见错出,相互配合,时而嘹亮,时而幽咽。这自然有助于增强声调的亢坠抑扬,更好地表现心潮的起伏不平。
【集评】
《侯鲭录》引苏轼云:人皆言柳耆卿词俗,然如“霜风凄紧,关河冷落,残照当楼”,
唐人佳处,不过如此。
唐圭璋《唐宋词简释》:此首亦柳词名著。一起写雨后之江天,澄澈如洗。“渐霜
风”三句,更写风紧日斜之境,凄寂可伤。以东坡之鄙柳词,亦谓此三句“唐人佳处,
不过如此”。“是处”四句,复叹眼前景物凋残,惟有江水东流,自起首至此,皆写景。
“叹年”两句,自问自叹,为恨极之语。“想”字贯至“收”处,皆是从对面着想,与
少陵之“香雾云鬟湿”作法相同。
俞陛云《唐五代两宋词选释》:结句言知君忆我,我亦忆君。前半首之“霜风”、
“残照”,皆在凝眸怅望中也。
刘逸生《宋词小札》:《八声甘州》是柳永名作之一,属于游子思乡的一段题材,
不一定是作者本人在外地思念故乡妻子而写。据我看,为了伶工演唱而写的可能性还大
些。然而,对景物的描写,情感的抒述,不仅十分精当,而且笔力很高,实可称名作而
无愧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这首传颂千古的名作,融写景、抒情为一体,通过描写羁旅行役之苦,表达了强烈的思归情绪,语浅而情深。是柳永同类作品中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首,其中佳句“不减唐人高处”(苏东坡语)。
开头两句写雨后江天 ,澄澈如洗。一个“ 对”字,已写出登临纵目、望极天涯的境界。当时,天色已晚,暮雨潇潇,洒遍江天,千里无垠。其中“雨”字 ,“洒”字,和“洗”字,三个上声,循声高诵,定觉素秋清爽,无与伦比。
自“渐霜风”句起,以一个“渐”字,领起四言三句十二字。“渐”字承上句而言,当此清秋复经雨涤,于是时光景物,遂又生一番变化。这样词人用一“渐字”,神态毕备。秋已更深,雨洗暮空,乃觉凉风忽至,其气凄然而遒劲,直令衣单之游子,有不可禁当之势。一“紧”字,又用上声,气氛声韵写尽悲秋之气。再下一“冷”字,上声,层层逼紧。而“凄紧”、“冷落”,又皆双声叠响,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量,紧接一句“残照当楼”,境界全出。这一句精彩处在“ 当楼 ”二字,似全宇宙悲秋之气一起袭来。
“是处红衰翠减,苒苒物毕休。”词意由苍莽悲壮,而转入细致沉思,由仰观而转至俯察,又见处处皆是一片凋落之景象。“红衰翠减”,乃用玉谿诗人之语,倍觉风流蕴藉。“苒苒”,正与“渐”字相为呼应。一“休”字寓有无穷的感慨愁恨,接下“惟有长江水,无语东流”写的是短暂与永恒、改变与不变之间的这种直令千古词人思索的宇宙人生哲理。“无语”二字乃“无情”之意,此句蕴含百感交集的复杂心理。
“不忍 ”句点明背景是登高临远,云“不忍”,又多一番曲折、多一番情致 。至此,词以写景为主,情寓景中。但下片妙处在于词人善于推已及人,本是自己登远眺 ,却偏想故园之闺中人 ,应也是登楼望远,伫盼游子归来。“误几回”三字更觉灵动。
结句篇末点题。“倚阑干”,与“对”,与“当楼 ”,与“ 登高临远”,与“望”,与“叹”,与“想”,都相关联、相辉映。词中登高远眺之景,皆为“ 倚闺 ”时所见;思归之情又是从“凝愁”中生发;而“争知我”三字化实为虚,使思归之苦,怀人之情表达更为曲折动人。
这首词章法结构细密,写景抒情融为一体,以铺叙见长。词中思乡怀人之意绪,展衍尽致。而白描手法,再加通俗的语言,将这复杂的意绪表达得明白如话 。这样 ,柳永的《八声甘州》终成为词史上的丰碑,得以传颂千古。
[1]唐教坊大曲有《甘州》,杂曲有《甘州子》。因属边地乐曲,故以甘州为名。《八声甘州》是从大曲《甘州》截取一段而成的慢词。因全词前后共八韵,故名八声。又名《潇潇雨》、《宴瑶沁池》等。《词谱》以柳永为正体。九十七字,平韵。
[2]潇潇:形容雨声急骤。
[3]凄紧:一作“凄惨”。
[4]是处:到处,处处。红衰翠减:红花绿叶,凋残零落。李商隐《赠荷花》:“翠减红衰愁煞人”。翠:一作“绿”。
[5]苒苒:茂盛的样子。一说,同“冉冉”,犹言“渐渐”。物华:美好的景物。
[6]渺邈:遥远。
[7]淹留:久留。
[8]顒望:凝望。一作“长望”。
[9]天际识归舟:语出谢朓《之宣城郡出林浦向板桥》“天际识归舟,云中辨江树”。
[10]争:怎。⑾恁:如此,这般。
[11]凝愁:凝结不解的深愁。
这首望乡词通篇贯串一个“望”字, 作者的羁旅之愁, 飘泊之恨,尽从“望”中透出。
上片是登楼凝望中所见,无论风光、景物、气氛,都笼罩着悲凉的秋意,触动着抒情主人公的归思。“渐霜风凄紧,关河冷落,残照当楼”三句,在深秋萧瑟廖廓的景象中表现游子的客中情怀,连鄙薄柳词的苏轼也以为“此语于诗句不减唐人高处”(宋赵令畤《侯鲭录》引。《能改齐漫录》作晁补之语)。
下片是望中所思,从自已的望乡想到意中人的望归:她不但“归楼颙望”,甚至还“误几回天际识归舟”,望穿秋水之际,对自已的迟迟不归已生怨恨。如此着笔,便把本来的独望变成了双方关山远隔的千里相望,见出两地同心,俱为情苦。虽然这是想象之辞,却反映了作者对独守空闺的意中人的关切之情,似乎在遥遥相望中互通款曲,进行心与心的交流,从而暗示读者:其人未归而其心已归,这就更见出归思之切。
另外,此词多用双声叠韵词,以声为情,声情并茂。双声如“清秋”、“冷落”、“渺邈”等,叠韵如“长江”、“无语”、“阑干”等。它们间见错出,相互配合,时而嘹亮,时而幽咽。这自然有助于增强声调的亢坠抑扬,更好地表现心潮的起伏不平。
【集评】
《侯鲭录》引苏轼云:人皆言柳耆卿词俗,然如“霜风凄紧,关河冷落,残照当楼”,
唐人佳处,不过如此。
唐圭璋《唐宋词简释》:此首亦柳词名著。一起写雨后之江天,澄澈如洗。“渐霜
风”三句,更写风紧日斜之境,凄寂可伤。以东坡之鄙柳词,亦谓此三句“唐人佳处,
不过如此”。“是处”四句,复叹眼前景物凋残,惟有江水东流,自起首至此,皆写景。
“叹年”两句,自问自叹,为恨极之语。“想”字贯至“收”处,皆是从对面着想,与
少陵之“香雾云鬟湿”作法相同。
俞陛云《唐五代两宋词选释》:结句言知君忆我,我亦忆君。前半首之“霜风”、
“残照”,皆在凝眸怅望中也。
刘逸生《宋词小札》:《八声甘州》是柳永名作之一,属于游子思乡的一段题材,
不一定是作者本人在外地思念故乡妻子而写。据我看,为了伶工演唱而写的可能性还大
些。然而,对景物的描写,情感的抒述,不仅十分精当,而且笔力很高,实可称名作而
无愧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这首传颂千古的名作,融写景、抒情为一体,通过描写羁旅行役之苦,表达了强烈的思归情绪,语浅而情深。是柳永同类作品中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首,其中佳句“不减唐人高处”(苏东坡语)。
开头两句写雨后江天 ,澄澈如洗。一个“ 对”字,已写出登临纵目、望极天涯的境界。当时,天色已晚,暮雨潇潇,洒遍江天,千里无垠。其中“雨”字 ,“洒”字,和“洗”字,三个上声,循声高诵,定觉素秋清爽,无与伦比。
自“渐霜风”句起,以一个“渐”字,领起四言三句十二字。“渐”字承上句而言,当此清秋复经雨涤,于是时光景物,遂又生一番变化。这样词人用一“渐字”,神态毕备。秋已更深,雨洗暮空,乃觉凉风忽至,其气凄然而遒劲,直令衣单之游子,有不可禁当之势。一“紧”字,又用上声,气氛声韵写尽悲秋之气。再下一“冷”字,上声,层层逼紧。而“凄紧”、“冷落”,又皆双声叠响,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量,紧接一句“残照当楼”,境界全出。这一句精彩处在“ 当楼 ”二字,似全宇宙悲秋之气一起袭来。
“是处红衰翠减,苒苒物毕休。”词意由苍莽悲壮,而转入细致沉思,由仰观而转至俯察,又见处处皆是一片凋落之景象。“红衰翠减”,乃用玉谿诗人之语,倍觉风流蕴藉。“苒苒”,正与“渐”字相为呼应。一“休”字寓有无穷的感慨愁恨,接下“惟有长江水,无语东流”写的是短暂与永恒、改变与不变之间的这种直令千古词人思索的宇宙人生哲理。“无语”二字乃“无情”之意,此句蕴含百感交集的复杂心理。
“不忍 ”句点明背景是登高临远,云“不忍”,又多一番曲折、多一番情致 。至此,词以写景为主,情寓景中。但下片妙处在于词人善于推已及人,本是自己登远眺 ,却偏想故园之闺中人 ,应也是登楼望远,伫盼游子归来。“误几回”三字更觉灵动。
结句篇末点题。“倚阑干”,与“对”,与“当楼 ”,与“ 登高临远”,与“望”,与“叹”,与“想”,都相关联、相辉映。词中登高远眺之景,皆为“ 倚闺 ”时所见;思归之情又是从“凝愁”中生发;而“争知我”三字化实为虚,使思归之苦,怀人之情表达更为曲折动人。
这首词章法结构细密,写景抒情融为一体,以铺叙见长。词中思乡怀人之意绪,展衍尽致。而白描手法,再加通俗的语言,将这复杂的意绪表达得明白如话 。这样 ,柳永的《八声甘州》终成为词史上的丰碑,得以传颂千古。
柳永
柳永(约984年—约1053年),原名三变,字景庄,后改名柳永,字耆卿,因排行第七,又称柳七,福建崇安人,北宋著名词人,婉约派代表人物。
柳永出身官宦世家,少时学习诗词,有功名用世之志。咸平五年(1002年),柳永离开家乡,流寓杭州、苏州,沉醉于听歌买笑的浪漫生活之中。大中祥符元年(1008年),柳永进京参加科举,屡试不中,遂一心填词。景祐元年(1034年),柳永暮年及第,历任睦州团练推官、余杭县令、晓峰盐碱、泗州判官等职,以屯田员外郎致仕,故世称柳屯田。
柳永是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词人,也是两宋词坛上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。柳永大力创作慢词,将敷陈其事的赋法移植于词,同时充分运用俚词俗语,以适俗的意象、淋漓尽致的铺叙、平淡无华的白描等独特的艺术个性,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。
柳永出身官宦世家,少时学习诗词,有功名用世之志。咸平五年(1002年),柳永离开家乡,流寓杭州、苏州,沉醉于听歌买笑的浪漫生活之中。大中祥符元年(1008年),柳永进京参加科举,屡试不中,遂一心填词。景祐元年(1034年),柳永暮年及第,历任睦州团练推官、余杭县令、晓峰盐碱、泗州判官等职,以屯田员外郎致仕,故世称柳屯田。
柳永是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词人,也是两宋词坛上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。柳永大力创作慢词,将敷陈其事的赋法移植于词,同时充分运用俚词俗语,以适俗的意象、淋漓尽致的铺叙、平淡无华的白描等独特的艺术个性,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。
相关作者
[宋] 苏轼
苏轼(1037年1月8日—1101年8月24日),字子瞻,又字和仲,号铁冠道人、东坡居士,世称苏东坡...
[唐] 李商隐
李商隐(约813年-约858年),字义山,号玉溪(谿)生,又号樊南生,祖籍怀州河内(今河南焦作沁阳)...
[南北朝] 谢朓
谢朓(464—499),字玄晖,汉族,陈郡阳夏(今河南太康县)人。南朝齐杰出的山水诗人,出身高门士族...
[宋] 晁补之
晁补之(公元1053年—公元1110年),字无咎,号归来子,汉族,济州巨野(今属山东巨野县)人,北宋...
[宋] 赵令畤
[] 李商
[宋] 柳耆
相关诗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