史卷三十六
臺南連橫雅堂撰列傳八邱逢甲列傳邱逢甲,字仙根,又字仲閼,彰化翁仔社人,後隸臺灣。社處大甲溪之旁,土番部落也,粵籍居之,故其俗尚武負氣;而逢甲獨勤苦讀書,年十三入泮。時吳子光設教呂氏之筱雲山莊,藏書富。逢甲負笈從,博覽群籍,遂以詩文鳴里中。灌陽唐景崧以翰林分巡臺灣道,方獎掖風雅,歲試文生,拔其尤者讀書海東書院,厚給膏火,延進士施士浩主講。於是逢甲與新竹鄭鵬雲,安平汪春源、葉鄭蘭肄業其中。未幾,聯捷成進士,授兵部主事,為崇文書院山長。及景崧陞布政使,邀其至,時以文酒相酬酢。臺灣詩學為之一興。
光緒二十年,朝鮮事起,沿海籌防,景崧署巡撫。二十一年春三月,日軍破澎湖,北洋亦師熸艦降,議割臺灣以和。時臺灣舉人會試在北京,上書都察院,請止。不聽。紳士亦群謀挽救,逢甲為首,函電力爭,皆不報。四月,和議成,各官多奉旨內渡。而景崧尚留,誓與臺灣共存亡。逢甲乃議自主之策,眾和之。五月朔,改臺灣為民主國,建元永清,旗用藍地黃虎,奉景崧為大總統,分電清廷及沿海各省,檄告中外,語甚哀痛。當是時義軍特起,所部或數百人、數千人,各建旗鼓,拮抗一方。而逢甲任團練使,總其事,率所部駐臺北,號稱二萬,月給餉糈十萬兩。十三日,日軍迫獅球嶺,景崧未戰而走,文武多逃。逢甲亦挾款以去,或言近十萬云。
連橫曰;逢甲既去,居於嘉應,自號倉海君,慨然有報秦之志。觀其為詩,辭多激越,似不忍以書生老也。成敗論人,吾所不喜,獨惜其為吳湯興、徐驤所笑爾。
吳、徐、姜、林列傳吳湯興、粵族也,家於苗栗,為諸生。粵人之居臺者,多讀書力田,負堅毅之氣,冒危難,不稍顧。而湯興亦習武,以義俠聞里中。 乙未之役,臺灣自主,各鄉皆起兵自衛。湯興集健兒,籌守禦。及聞臺北破,官軍潰,禡旗糾旅,望北而誓曰:「是吾等效命之秋也!眾皆起」。遂與生員邱國霖、吳鎮洸等,募勇數營,就地取糧。富家多助餉,架一櫓,置大鼓其上,有事擊之以聞,立法嚴明。當是時,徐驤起於苗栗,姜紹祖起於北埔,簡精華起於雲林,所部或數百人,數千人,湯興皆馳書合之。
徐驤者,苗栗諸生也。紹祖世居北埔,家巨富,為一方豪,年方二十,散家財募軍,得健兒五百,率以赴戰。夏五月二十日,日軍略新竹;至大嵙崁,莊民伏險擊,退據娘仔坑。棟軍統領林朝棟援臺北,次新竹,知縣王國瑞請以前隊衛城,而湯興亦集提督首茂林、總兵吳光亮、棟軍傅德陞、謝天德所部,各調五百,與紹祖北進。二十有三日,次楊梅壢,途遇日軍。併力攻之,日軍稍卻。二十有五日,邱國霖以七百人戰於大湖口,無援而歸。日軍追之,迫新竹。王國瑞逃,紹祖力戰不屈,所部多死傷,被俘。日軍囚諸庭,問:「誰姜紹祖」?其家人猝應曰:「余」。推出斬之,故紹祖得生。驟歸北埔,再集佃兵,又赴戰。遂死。日軍既得新竹,將南下,苗栗知縣李烇與湯興謀戰事,遣徐炳文赴臺中告急。而徐驤力守頭份,故日軍不能進。
閏五月初五日,日軍分三路而下:一由新竹大道,一出安平鎮,一援三角湧。新埔人邱嘉猷扼守竹圍,迴環重疊,砲不能擊,死傷百數十人。其援三角湧者,又為黃曉潭、蘇力、蔡國樑、黃國添、張龍安等沿途伏擊,掘地窟以陷馬足。日軍苦戰,又沒百數十人,得援始免。降將余清勝道由小路以攻,拒戰數日,而三角湧始破。日軍至老嵙崎,徐驤之兵又伏擊之,追至新竹城外數里而回。
當時是,蒼頭特起,士氣頗盛。臺灣府知府黎景嵩遂欲進規新竹,以副將楊紫雲率新楚軍二營、傅德陞一營、鄭以金一營,會師往戰。而葫蘆墩人陳瑞昌亦募勇五百,願為前鋒。富家助以餉械,踴躍而進,分攻新竹。環其三門,砲及城中。徐驤所部尤奮勇。日軍力守,故不陷。 初,湯興以餉事與李烇齟齬,且互詰。幫辦軍務劉永福命苗紳解之,不從。前敵又告急,永福不能往,命幕僚吳彭年率黑旗兵七百名,副將李維義佐之,至彰化。景嵩請以維義援頭份,而彭年亦趣赴苗栗。六月十八日,日軍大隊至新竹,合攻筆尖山。二十日,又由香山、頭份之後夾擊。徐驤力戰,紫雲陣沒,維義敗回。日軍乘勢攻苗栗。苗栗無城,不足守。黑旗管帶袁錦清、幫帶林鴻貴皆戰沒。彭年收餘兵,退大甲。湯興、徐驤俱入彰化。
七月初五日,日軍涉大甲溪,破葫蘆墩,略臺中。
光緒二十年,朝鮮事起,沿海籌防,景崧署巡撫。二十一年春三月,日軍破澎湖,北洋亦師熸艦降,議割臺灣以和。時臺灣舉人會試在北京,上書都察院,請止。不聽。紳士亦群謀挽救,逢甲為首,函電力爭,皆不報。四月,和議成,各官多奉旨內渡。而景崧尚留,誓與臺灣共存亡。逢甲乃議自主之策,眾和之。五月朔,改臺灣為民主國,建元永清,旗用藍地黃虎,奉景崧為大總統,分電清廷及沿海各省,檄告中外,語甚哀痛。當是時義軍特起,所部或數百人、數千人,各建旗鼓,拮抗一方。而逢甲任團練使,總其事,率所部駐臺北,號稱二萬,月給餉糈十萬兩。十三日,日軍迫獅球嶺,景崧未戰而走,文武多逃。逢甲亦挾款以去,或言近十萬云。
連橫曰;逢甲既去,居於嘉應,自號倉海君,慨然有報秦之志。觀其為詩,辭多激越,似不忍以書生老也。成敗論人,吾所不喜,獨惜其為吳湯興、徐驤所笑爾。
吳、徐、姜、林列傳吳湯興、粵族也,家於苗栗,為諸生。粵人之居臺者,多讀書力田,負堅毅之氣,冒危難,不稍顧。而湯興亦習武,以義俠聞里中。 乙未之役,臺灣自主,各鄉皆起兵自衛。湯興集健兒,籌守禦。及聞臺北破,官軍潰,禡旗糾旅,望北而誓曰:「是吾等效命之秋也!眾皆起」。遂與生員邱國霖、吳鎮洸等,募勇數營,就地取糧。富家多助餉,架一櫓,置大鼓其上,有事擊之以聞,立法嚴明。當是時,徐驤起於苗栗,姜紹祖起於北埔,簡精華起於雲林,所部或數百人,數千人,湯興皆馳書合之。
徐驤者,苗栗諸生也。紹祖世居北埔,家巨富,為一方豪,年方二十,散家財募軍,得健兒五百,率以赴戰。夏五月二十日,日軍略新竹;至大嵙崁,莊民伏險擊,退據娘仔坑。棟軍統領林朝棟援臺北,次新竹,知縣王國瑞請以前隊衛城,而湯興亦集提督首茂林、總兵吳光亮、棟軍傅德陞、謝天德所部,各調五百,與紹祖北進。二十有三日,次楊梅壢,途遇日軍。併力攻之,日軍稍卻。二十有五日,邱國霖以七百人戰於大湖口,無援而歸。日軍追之,迫新竹。王國瑞逃,紹祖力戰不屈,所部多死傷,被俘。日軍囚諸庭,問:「誰姜紹祖」?其家人猝應曰:「余」。推出斬之,故紹祖得生。驟歸北埔,再集佃兵,又赴戰。遂死。日軍既得新竹,將南下,苗栗知縣李烇與湯興謀戰事,遣徐炳文赴臺中告急。而徐驤力守頭份,故日軍不能進。
閏五月初五日,日軍分三路而下:一由新竹大道,一出安平鎮,一援三角湧。新埔人邱嘉猷扼守竹圍,迴環重疊,砲不能擊,死傷百數十人。其援三角湧者,又為黃曉潭、蘇力、蔡國樑、黃國添、張龍安等沿途伏擊,掘地窟以陷馬足。日軍苦戰,又沒百數十人,得援始免。降將余清勝道由小路以攻,拒戰數日,而三角湧始破。日軍至老嵙崎,徐驤之兵又伏擊之,追至新竹城外數里而回。
當時是,蒼頭特起,士氣頗盛。臺灣府知府黎景嵩遂欲進規新竹,以副將楊紫雲率新楚軍二營、傅德陞一營、鄭以金一營,會師往戰。而葫蘆墩人陳瑞昌亦募勇五百,願為前鋒。富家助以餉械,踴躍而進,分攻新竹。環其三門,砲及城中。徐驤所部尤奮勇。日軍力守,故不陷。 初,湯興以餉事與李烇齟齬,且互詰。幫辦軍務劉永福命苗紳解之,不從。前敵又告急,永福不能往,命幕僚吳彭年率黑旗兵七百名,副將李維義佐之,至彰化。景嵩請以維義援頭份,而彭年亦趣赴苗栗。六月十八日,日軍大隊至新竹,合攻筆尖山。二十日,又由香山、頭份之後夾擊。徐驤力戰,紫雲陣沒,維義敗回。日軍乘勢攻苗栗。苗栗無城,不足守。黑旗管帶袁錦清、幫帶林鴻貴皆戰沒。彭年收餘兵,退大甲。湯興、徐驤俱入彰化。
七月初五日,日軍涉大甲溪,破葫蘆墩,略臺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