历代游记选
取消

●辽夏金元 应州木塔歌

  君不见应州木塔高佛宫,下视利会四万八千皆儿童。五十六丈摩苍穹,朱槛八面开玲珑。突若黄河硫柱嗟峨峰,又若苍海角闾司气溟蒙。不知建自何年始,但见石幢注辽清宁中。元顺之朝大地震,塔奇屋瓦飞蓬。唯有此塔屹然不动如山岳,宁非神鳌蟠贝届负其雄?我来振衣登绝顶,两腋飒飒扬天风。南望雁北北恒代,河流一线复西东。呼仙子,招云鸿,我欲乘之八极凌虚空。

  题记:诗人在这首诗中,袭用了乐府古题,利用长短句的变换,以其丰富的想 象和夸张的笔法,着力描绘了木塔高峻稳固犹如山岳的非凡气势,抒发了诗人置身塔顶如临仙境的奇异感受。 开篇伊始,诗人就以雄壮奔放的笔触和浪漫的想象与夸张,盛言木塔之高。为全诗奠定了雄浑的基调。第二句中的利舍即舍利,是指死者火化后所遗存的击之不坏、焚之不焦、大小如粒的晶骨。佛教称佛祖释伽牟尼谢世焚化后,有八国国王分取舍利,建塔供奉,此后便将供奉僧佛遗骨的寺塔统称舍利塔。这里诗人写木塔不仅高过佛宫禅宇,而且立于塔上俯瞰世界,只觉众多如云的佛塔在木塔的衬映之下,竟像儿童一样矮小,顿时黯然失色。接着诗人又以浩瀚无垠的苍天做依托,描绘了古塔高耸入云的雄姿。诗句中的“五十六”和“四万八千”并非实指,只是作者的夸张之词。诗人在赞誉木塔之高的同时,并未忘却落墨于塔的细微之处,一句“朱槛八面开玲珑”就使我们 仿佛已看到了精雕细琢的红色栏杆,以及如云的斗拱和精美的塔刹。饶是如此,诗人仍意犹未尽,又进一步舒展开想象的双翼,将拔地而起的木塔比作嗟峨险峻的中流眼柱,一种做立苍穹、岿然不动之势,不仅使木塔增辉,也给全诗增色,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。紧接着诗人又将古代神话传说中的海水所归之处——尾阎,融介其中,为读者勾描了一个如梦如烟的溟漾幻境,透过迷雾则更见塔之高峻。至此木塔之高的描写已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。然后笔锋一转,用“不知”引出了木塔的历史,指引读者去追溯古塔的沧桑变迁。并选择了元顺帝时的大地震这一典型事件,盛赞木塔坚如磐石,稳若泰山的恢宏气势。这种奇迹的出现,难道不是得了巨龟贝质的神助吗?贝质是传说中力大无穷、堪负重物的神龟,旧时大石碑的基座多雕成品质的形状,即源于此。将其用在此处,十分贴切地表现了诗人的惊叹。至此诗人再不能袖手旁观了,他健步登临塔顶,在飒飒的天风吹拂之下,衣带飘逸,尽显神仙风韵。他南望雁门关,北眺恒岳、代郡(今大同市),胸襟顿时为之开阔,大有超凡脱世之感。他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,“呼仙子,招云鸿”,恨不能骑上仙人的鸿雁去游历“九州八极”,一览名山大川的美丽风光。此诗写得豪放潇洒。这当与作者“寄情于山水,放浪于形骸”的生活经历相关联。也只有这样的风格,才能与木塔的雄浑壮丽相匹配,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,成了此诗的突出特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