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秋公羊传注疏
取消

隐公卷三(起五年,尽十一年)

  五年,春,公观鱼于棠。何以书?讥。何讥尔?远也。公曷为远而观鱼?据浚洙也。○观鱼,《左氏》作“矢鱼”。浚,思俊反。洙,常朱反。

  [疏]注“据浚洙也”。

  ○解云:庄九年“冬,浚洙”,传曰“洙者何?水也。浚之者何?深之也。曷为深之?畏齐也”,注云“洙在鲁北,齐所由来”。然则近国北自有洙水,何故远至棠地而观鱼乎?故难之。

 

  登来之也。登,读言得。得来之者,齐人语也。齐人名求得为得来,作登来者,其言大而急,由口授也。○登来,依注登音得。

  [疏]注“得来”至“语也”。

  ○解云:齐人名求得为得来,而云此者,谓齐人急语之时,得声如登矣。

  ○注“由口授也”。

  ○解云:谓高语之时,犹言得来之,至著竹帛时乃作“登”字,故言由口授矣。

 

  百金之鱼,公张之。解言登来之意也。百金,犹百万也。古者以金重一斤,若今万钱矣,张,谓张罔罟障谷之属也。○罟,音古。鄣,之尚反,又音章。

  [疏]注“解言”至“意也”。

  ○解云:正以价直百金,故言得来之。

  ○注“障谷之属也”。

  ○解云:僖三年传云“桓公曰‘无障谷’”云是也。

 

  登来之者何?弟子未解其言大小缓急,故复问之。

  ○解,户买反,或隹买反。故复,扶又反,“不得复”同。美大之之辞也。其言大而急者,美大多得利之辞也。实讥张鱼而言观讥远者,耻公去南面之位,下与百姓争利,匹夫无异,故讳使若以远观为讥也。诸讳主书者,从实也。观例时,从行贱略之。

  [疏]注“观例时”。

  ○解云:庄二十三年“夏,公如齐观社”,及此是也。彼此非礼,故言从行贱略之。

 

  棠者何?济上之邑也。济者,四渎之别名。江、河、淮、济为四渎。○济上,子礼反,注同,济水之上。

  [疏]“棠者何”。

  ○解云:正以棠非水名,而於之观鱼,故执不知问。

  ○注“江河”至“四渎”。

  ○解云:即《释水》云:“江、河、淮、济为四渎。四渎者,发源注海者也。

 

  夏,四月,葬卫桓公。

  [疏]“夏四”至“桓公”。

  ○解云:即上三年传云“过时而不日,谓之不能葬也”,何氏云“解缓不能以时葬,‘夏,四月,葬卫桓公’是也”。然则桓公见弑在去年之春,过期乃葬,故以解缓言之。

 

  秋,卫师入盛。曷为或言率师,或不言率师?将尊师众称某率师,将尊者,谓大夫也。师众者,满二千五百人以上也。二千五百人称师,无骇率师入极是也。礼,天子六师,方伯二师,诸侯一师。○入盛,音成,《左氏》作“郕”。

  [疏]注“将尊”至“夫也”。

  ○解云:《公羊》之例,大夫见名氏,故云此。

  ○注“二千”至“称师”。解云:《大司马》序官文。

  ○注“无骇”至“是也”。

  ○解云:在上二年夏。

  ○注“天子”至“六师”。

  ○解云:天子六师者,即“周王于迈,六师及之”是也。方伯者,九州牧也,即《王制》云“千里之外设方伯”是也。二师者,即昭五年“春,王正月,舍中军。舍中军者何?复古也”是矣。然则鲁之初封,地方七百里,至於僖公,复伯禽之宇,更为州牧,而以二军为复古,是为方伯二师。方伯之属而以二师为正,则知凡平诸侯一师明矣。然则《论语》云“子曰‘三军可夺帅’”之属,其指王官之伯乎?

 

  将尊师少称将,师少者,不满二千五百人也,卫孙良夫伐将咎如”是也。○咎,音羔。

  [疏]注“卫孙”至“是也”。

  ○解云:成三年“晋郤克、卫孙良夫伐将咎如”是也。不言卻克者,科举以言之。

 

  将卑师众称师,将卑者,谓士也。卫师入盛是也。将卑师少称人。郑人伐卫是也。

  [疏]注“郑人伐卫是也”。

  ○解云:在上二年冬也。

 

  君将不言率师,书其重者也。分别之者,责元师,因录功恶有小大,救徐从王伐郑是也。○分别,彼列反。元率,所类反,本又作“帅”。

  [疏]注“分别”至“小大”。

  ○解云:责元帅者,凡书兵者,是正不得,故责之也。因录功恶有小大者,即将尊师众而有功小,将卑师少而有功大。将卑师少而无功为恶小,将尊师众而无功为恶大是也。

  ○注“救徐”至“是也”。

  ○解云:僖十五年春,“公孙敖率师及诸侯之大夫救徐”,桓五年“秋,蔡人、卫人、陈人从王伐郑”是也。公孙敖救徐者,将尊师众无功,是其恶大也。蔡人等从王伐郑,称人而行义,是其功大也。

 

  九月,考仲子之宫。考宫者何?考犹入室也,始祭仲子也。考,成也。成仲子之宫庙而祭之。所以居其鬼神犹生人入宫室,必有饮食之事。不就惠公庙者,妾母卑,故虽为夫人,犹特庙而祭之。礼,妾庙子死则废矣。不言立者,得变礼也。加之者,宫庙尊卑共名,非配号称之辞,故加之以绝也。

  [疏]注“考宫者何”。

  ○解云:上无立文,而经言考;《春秋》之内,更无考礼,故执不知问。

  ○注“犹生”至“之事”。

  ○解云:即下《杂记》云“路寝成则考之而不衅”,郑注云“言路寝者,生人所居。不衅者,不神之也。考之者,设盛食以落之”。《檀弓》曰“晋献文子成室,诸大夫发焉。张老曰:‘美哉伦焉!美哉焕焉!歌於斯,哭於斯,聚国族於斯。’文子曰:‘武也!得歌於斯,哭於斯,聚国族於斯,是全要领以从先大夫於九原。’北面再拜稽首”者是也。

  ○注“礼妾”至“废矣”。

  ○解云:即《丧服小记》云“慈母与妾母不世祭”,郑注云“以其非正”即引《穀梁传》云“於子祭于孙止”是也。

  ○注“不言”至“礼也”。

  ○解云:欲决成六年“立武宫”,定元年“立炀宫”,皆言立者,以其非礼故也。

  ○注“加之”至“绝也”。

  ○解云:言宫庙尊卑共名者,尊亦言宫,故武炀是君,仲子是妾,是尊卑共名。号称者,即仲子是也。武炀是君,配宫言之,正是其宜;仲子是妾,不宜与宫庙连文,故加之以绝之矣。

 

  桓未君,则曷为祭仲子?据无子不庙也。

  [疏]注“据无子不庙也”。

  ○解云:即上解於孙止是也。其子死讫犹尚不祭,其子未君之时不祭明矣,故难之。然则妾母之贵,正由其子为君,即元年传云“母以子贵”是也。若子未为君之时,义与未逾年之君相似。庄三十二年传云“未逾年之君也,有子则庙”,“无子不庙”,义亦通於此。

 

  隐为桓立,故为桓祭其母也。然则何言尔?成公意也。尊桓之母为立庙,所以彰桓当立,得事之宜,故善而书之,所以起其意,成其贤也。○隐为,于伪反。

  初献六羽。初者何?始也。六羽者何?舞也。持羽而舞。

  [疏]“初者何”。

  ○解云:献羽是常,而反言初,故执不知问。○“六羽者何”。

  ○解云:诸侯仍用四,此反言六羽,故执不知问。

 

  初献六羽,何以书?讥,何讥尔?讥始僣诸公也。僣,齐也。下效上之辞

  [疏]“初献”至“以书”。

  ○解云:不但言“何以书”,嫌覆问上文始与舞,故复举句而问之。不注之者,与三年求赙同,故省文。

 

  六羽之为僣奈何?天子八佾,佾者,列也。八人为列,八八六十四人,法八风。○佾,音逸,列也。诸公六,六人为列,六六三十六人,法六律。诸侯四。四人为列,四四十六人,法四时。诸公者何?诸侯者何?天子三公称公,王者之后称公,其馀大国称侯,大国谓百里也。

  [疏]“诸公者何”。解云:正以诸公有二等,故执不知问。○“诸侯者何”。

  ○解云:漫言诸侯,明是五等总名。文次公下,复疑偏指七命,故执不知问。所以不待答讫而连句问之者,正以上文并解诸公六、诸侯四故也。

  ○注“大国谓百里也”。

  ○解云:公侯方百里,《王制》文也。侯与公等者,据有功者言之矣。○小国称伯、子、男者,正以上己有侯,故不复言之。其实凡平之侯正与伯同。

 

  小国称伯、子、男。小国谓伯七十里,子、男五十里。

  [疏]注“小国”至“五十里”。

  ○解云:《王制》文。彼注云“此地殷所因夏爵三等之制也。《春秋》变周之文,从殷之质,合伯、子、男以为一,则殷爵三等者,公、侯、伯也,异畿内谓之子。周武王初定天下,更立五等之爵,增以子、男,而犹因殷之地,以九州之界尚狭也。周公摄政致大平,斥大九州之界,制礼成武王之意,公地方五百里,侯四百里,伯三百里,子二百里,男一百里,诸侯亦以功黜陟之。其不合者,皆益之地为百里焉,是以周世有爵尊而国小,爵卑而国大者,唯天子畿内不增”。

 

  天子三公者何?天子之相也。相,助也。○之相,息亮反,注及下同。

  [疏]“天子三公者何”。

  ○解云:正以《春秋》上下,无三公之文,故执不知问。

 

  天子之相,则何以三?据经但有祭公、周公。

  [疏]注“据经”至“周公”。

  ○解云:即桓八年“祭公来”云云,僖九年“公会宰周公”是也。经但有二公,而传言三公,故难之。

 

  自陕而东者,周公主之;自陕而西者,召公主之;一相处乎内。陕者,盖今弘农陕县是也。礼,司马主兵,司徒主教,司空主土。《春秋》拨乱世,以绌陟为本,故举绌陟以所主者言之。○陕,失冉反,何云“弘农陕县”也;一云当作郏,古洽反,王城郏鄏。召公,上照反,又作“邵”,音同。绌,敕律反。

  [疏]注“司马”至“言之”。

  ○解云:上传云:“诸公者何,天子之相。天子之相。则何以三”云云,不道二王之后者何?二王之后何以二也者?正以天子三公主绌陟,故偏取言之,是以注者解其意。

 

  始僣诸公,昉於此乎?前此矣。前此则曷为始乎此?僣诸公犹可言也,僣天子不可言也。传云尔者,解不讫始也。前僣八佾於惠公庙,大恶不可言也。还从僣六羽议,本所当讬者非但六也。故不得复传上也。加初者,以为常也。献者,下奉上之辞。不言六佾者,言佾则干舞在其中,明妇人无武事,独奏文乐。羽者,鸿羽也,所以象文德之风化疾也。夫乐本起於和顺,和顺积於中,然后荣华发於外,是故八音者,德之华也;歌者,德之言也;舞者,德之容也,故听其音可以知其德,察其诗可以达其意,论其数可以正其容,荐之宗庙足以享鬼神,用之朝廷足以序群臣,立之学宫足以协万民。凡人之从上教也,皆始於音,音正则行正,故闻宫声,则使人温雅而广大;闻商声,则使人方正而好义;闻角声,则使人恻隐而好仁;闻徵声,则使人整齐而好礼;闻羽声,则使人乐养而好施,所以感荡血脉,通流精神,存宁正性,故乐从中出,礼从外作也。礼乐接於身,望其容而民不敢慢,观其色而民不敢争,故礼乐者,君子之深教也,不可须臾离也。君子须臾离礼,则暴慢袭之;须臾离乐,则奸邪入之,是以古者天子诸侯,雅乐锺磬未曾离於庭,卿大夫御琴瑟未曾离於前,所以养仁义而除淫辟也。《鲁诗传》曰天子食日举乐,诸侯不释县,大夫、士日琴瑟,王者治定制礼,功成作乐,未制作之时,取先王之礼乐宜於今者用之。尧曰《大章》,舜曰《萧韶》,夏曰《大夏》,殷曰《大护》,周曰《大武》,各取其时民所之。尧时民乐其道章明也。舜时民乐其脩纪尧道也,夏时民乐大其三圣相承也,殷时民乐大其护已也,周时民乐其伐讨也:盖异号而同意,异歌而同归。失礼鬼神例日,此不日者,嫌独考宫以非礼书,故从末言初可知。○夫乐,音扶,发句之端放此。朝廷,徒佞反。好义,呼报反,下同。徵,张里反。施,式豉反。争,争斗之争。离也,力智反,下同。邪,似嗟反。未曾,在能反,下同。淫辟,匹亦反。县,音玄。治定,直吏反。韶,常昭反。夏日,户雅反,下同。护,户故反。纣,直久反。

  [疏]注“传云”至“始也”。

  ○解云:其讬始者,即上二年传云“无骇者何?展无骇也。何以不氏?贬。曷为贬?疾始灭也。始灭,昉於此乎?前此矣。前此贬曷为始乎此,讬始焉尔。曷为讬始焉尔?《春秋》之始也”,今传亦宜云前此则曷为始乎此,讬始焉尔。曷为讬始焉尔?《春秋》之始也,而云僣诸公犹可言,僣天子不可言,解不得讬始意也。

  ○注“前僣”至“公庙”。

  ○解云:谓自此以前,不必要指《春秋》前也。而言惠公庙者,欲道於周公庙时不为僣故也。

  ○注“本所”至“传上也”。

  ○解云:由非六之故,是以不得复祭传云上古已有六矣。

  ○注“羽者”至“化疾”。

  ○解云:知鸿羽者,时王之礼,且以举则冲天,所以象文德之风化疾故也。《诗》云“右手秉翟”者,其兼用之乎?注“夫乐本起於和顺,和顺积於中,然后荣华发於於外”者,《乐记》文也。

  ○注“故闻”至“性故”。

  ○解云:温雅而广大者,土之性也;方正而好义者,金之性也;恻隐而好仁者,木之性也;整齐而好礼者,火之性也;乐养而好施者,水之性也。

  ○注“乐从”至“作也”。

  ○解云:《乐记》文。乐由中出,和在心是也;礼自外作,敬在貌是也,此注皆出《乐记》。

  ○注“取先王”至“用之”。

  ○解云:谓同其文质也。王者治定制礼,功成作乐,功成治定同时尔,功主於王业,治主於教民,故《明堂位》曰“周公治天下六年,朝诸侯於明堂,制礼作乐”。

  ○注“失礼”至“可知”。

  ○解云:失礼鬼神例日者,成六年“二月,辛巳,立武宫”之属是也。言考宫与献羽实同日,若置日於考宫上,则嫌献羽不蒙之,独自考宫以非礼而已,故从下事言初。初是非礼辞,则献羽非礼亦可知。然考宫得变礼,而不置於献羽上者,嫌别日故也。知初是非礼者,正以“初税亩”同文矣。

 

  邾娄人、郑人伐宋。邾娄小国序上者,主会也。

  [疏]注“邾娄”至“会也”。

  ○解云:伐宋而言主会者,谓相共伐宋,时邾为首故也。

 

  螟。何以书?记灾也。灾者,有害於人物,随事而至者,先是隐公张百金之鱼,设苛令急法,以禁民之所致。○螟,亡丁反,蟲食苗心。苛,音何。

  [疏]注“灾者,有害於人物,随事而至者”。

  ○解云:欲对异为先事而至故也。

  ○注“先是”至“所致”。

  ○解云:苛令急法者,即三年“春,王二月,已巳,日有食之”,注云“此象君行暴急外见畏”是也。

 

  冬,十有二月,辛巳,公子彄卒。日者,隐公贤君,宜有恩礼於大夫。益师始见法,无骇有罪,据侠又未命也,故独得於此日。○彄,苦侯反。见,贤遍反。

  [疏]注“日者”至“大夫”。

  ○解云:正以所闻之世,例不合日故也。

  ○注“益师始见法”。

  ○解云:元年十二月,“公子益师卒”,是所传闻之世,初始欲见三世之法,故不书日也。

  ○注“无骇有罪”。

  ○解云:即八年“冬,十有二月,无骇卒”,传云“何以不氏?疾始灭也,故终身不氏”是也。

  ○注“侠又未命也”。

  ○解云:即九年三月,“挟卒”,传云“侠者何?吾大夫之未命者”是也。

 

  宋人伐郑,围长葛。邑不言围,此其言围何?据伐於馀丘不言围。

  [疏]注“据伐”至“言围”。解云:即庄二年“夏,公子庆公帅师伐於馀丘”是也。

 

  彊也。至邑虽围当言伐,恶其彊而无义也。必欲为得邑,故如其意言围也。所以不知郑彊者,公以楚师伐宋围缗不言彊也。○彊,渠羌反,下同。恶,乌路反。

  六年,春,郑人来输平。输平者何?输平,犹堕成也。何言乎堕成?据翚会诸侯伐郑后未道平也,何道堕成?○输平,式朱反,堕也,《左氏》作“渝平”堕,许规反。

  [疏]“输平者何”。

  ○解云:正以言异於常例,故执不知问。注“据翚”至“堕成”。

  ○解云:上四年“秋,翚帅师会宋公、陈侯、蔡人、卫人伐郑”是也。

 

  败其成也。翚伐郑后,已相与平,但外平不书,故云尔。

  [疏]注“翚伐”至“云尔”。

  ○解云:鲁与郑平而言外平者,谓伐郑之后,时公子翚在外与郑平,不得公命,是以不书,故曰外平不书耳。

 

  曰:吾成败矣。吾,鲁也。

  [疏]“曰吾成败矣”。

  ○解云:称鲁人之辞,故加曰。

 

  吾与郑人末有成也。末,无也。此传发者,解郑称人为共国辞。

  [疏]注“此传”至“国辞”。

  ○解云:传发此吾与郑人末有成一段事者,非直解郑擅获诸侯为有罪,而鲁侯不能死难亦当绝,故令郑称人。言输平,则鲁侯亦合称人矣。一个人字,两国共有,故云称人为共国辞。

 

  吾与郑人,则曷为末有成?据无战伐之文。狐壤之战,隐公获焉。时与郑人战於狐壤,为郑所获。○壤,如丈反。然则何以不言战?战者,内败文也。据鞍战君获言师败绩。

  [疏]注“战者,内败文也”。

  ○解云:即桓十年“齐侯、卫侯,郑伯来战于郎”,传云“何以不言师败绩?内不言战,言战乃败矣”,彼注云“《春秋》讬王於鲁,战者,敌文也。王者兵不与诸侯敌,战乃其已贬之文,故不复言师败绩”是也。

  ○注“据鞍”至“败绩”。

  ○解云:成二年“季孙行父”以下“帅师,会晋卻克”云云,“及齐侯战于鞍,齐师败绩”,“秋,七月,齐侯使国佐如师”云云,传云“君不行使乎大夫,此其行使乎大夫何?佚获也”,注云“佚获者,已获而逃亡也”。然则彼获言败绩,则知此时鲁侯被获,亦宜言战,故难之。

 

  讳获也。君获不言师败绩,故以输平讳也,与鞍战辟内败文异。战例时,战日,诈战月。不日者,郑诈之。不月者,正月也,见隐终无奉正月之意。不地者,深讳也,使若实输平,故不地也。称人共国辞者,嫌来输平独恶郑,擅获诸侯,鲁不能死难,皆当绝之。○难,乃旦反。

  [疏]注“君获”至“讳也”。

  ○解云:君获不言师败绩,即僖十五年“晋侯及秦伯战于韩,获晋侯”传云“此偏战也,何以不言师败绩”,注云“举君获为重也”是也。然则此由鲁公见获,是以不得言战,故以输平讳之。

  ○注“与鞍”至“败文”。

  ○解云:成二年传云“君不行使乎大夫,此其行使乎大夫何?佚获也”,注云“当绝贱使与大夫敌体以起之。君获不言师败绩,等起不去师败绩者,辟内败文也”。然则鞍战之时,实齐侯被获,宜去败绩,直言战而已。但时内大夫在焉,辟内败文,故不得言战矣。今此输平之经,自由鲁公见获,是以不得言战,故云与鞍战辟内败文异。

  ○注“战例时,偏战日”。

  ○解云:即桓十二年“丁未,战于宋”,传云“此偏战也,何以不言师败绩”云云是也。

  ○注“诈战月”。

  ○解云:即庄十年“春,王正月,公败齐师于长勺”之属是也。

  ○注“不地者,深讳也”。

  ○解云:若地,宜言输平于狐壤,似若战于之类。

 

  夏,五月,辛酉,公会齐侯盟于艾。

  秋,七月。此无事,何以书?《春秋》虽无事,首时过则书。首,始也。时,四时也。过,历也。春以正月为始,夏以四月为始,秋以七月为始,冬以十月为始。历一时无事,则书其始月也。○艾,五盖反。

  [疏]“夏五月”至“则书”。

  ○解云:下无相犯之处而书日者,以下八年三月,“庚寅,我入邴”,传云“其言我何?言我者,非独我也,齐亦欲之”。然则虽不复侵伐,亦有争邑之隙,故书日也。

 

  首时过,则何以书?据无事也。《春秋》编年,四时具,然后为年。明王者当奉顺四时之正也。《尚书》曰“钦若昊天,历象日月星辰,敬授民时”是也。有事不月者,人道正则天道定矣。○编,必连反,《字林》、《声类》皆布千反,一音甫连反。昊,户老反。

  冬,宋人取长葛。外取邑不书,此何以书?久也。古者师出不逾时,今宋更年取邑,久暴师苦众居外,故书以疾之。不系郑举伐者,明因上伐围取也。○更,音庚。暴,步卜反。

  [疏]“外取”至“以书”。

  ○解云:据与四年牟娄同。

 

  七年,春,王三月,叔姬归于纪。叔姬者,作姬之媵也。至是乃归者,待年父母国也。妇人八岁备数,十五从嫡,二十承事君子。媵贱书者,后为嫡,终有贤行。纪侯为齐所灭,纪季以酅入于齐,叔姬归之,能处隐约,全竟妇道,故重录之。○从適,丁历反,本亦作“嫡”,下同。贤行,下孟反,下“异行”同。酅,户圭反。

  [疏]注“叔姬”至“国也”。

  ○解云:知如此注,见上二年冬“伯姬归于纪”,自尔以来,不见纪伯姬卒之文,今叔姬又归之,明知是其媵矣。

  ○注“妇人”至“君子”。

  ○解云:《书传》文。

  ○注“媵贱”至“贤行”。

  ○解云:《春秋》之内,例不书媵,以其贱故。今此书者,以其后为嫡,终有贤行也。知后为嫡者,正以庄二十九年冬十二月,“纪叔姬卒”;三十年“八月,癸亥,葬纪叔姬”,卒葬皆书,为嫡明矣。而成九年“伯姬归于宋”,书二国媵者,彼传云“录伯姬”是也。

  ○注“纪侯为齐所灭”。

  ○解云:即庄四年夏,“纪侯大去其国”是也。

  ○注“纪季”至“于齐”。

  ○解云:在庄三年。

  ○注“叔姬”至“录之”。

  ○解云:庄十二年“春,王三月,纪叔姬归于酅”,传云“其言归于酅何?隐之也。何隐尔?其国亡矣,徒归于叔尔也”是也。

 

  滕侯卒。何以不名?据蔡侯考父卒名。

  [疏]注“据蔡”至“卒名”。

  ○解云:在下八年夏。

 

  微国也。小国,故略不名。微国则其称侯何?据大国称侯,小国称伯、子、男。

  [疏]注“据大”至“子男”。

  ○解云:上五年传文。案彼大国非直侯,而注特言大国称侯者,案彼传之成文故也。

 

  不嫌也。滕侯卒不名,下常称子,不嫌称侯为大国。

  [疏]注“下常称子”。解云:桓二年“滕子来朝”,因兹已下常称子矣。

 

  《春秋》贵贱不嫌同号,贵贱不嫌者,通同号称也。若齐亦称侯,滕亦称侯;微者亦称人,贬亦称人:皆有起文,贵贱不嫌同号是也。○号称,尺证反。

  [疏]注“齐亦称侯”。

  ○解云:不云晋者,晋爵未大故。

  ○注“微者亦称人”。

  ○解云:隐元年“九月,及宋人盟于宿”之属是也。

  ○注“皆有起文”。

  ○解云:滕侯卒不名,下恒称子,起其微也。齐侯恒在宋公之上,起其大也。宋人盟于宿不书日,亦起微也。郑人来输平称人者,共国辞,起其贬之,故曰皆有起文也。

  ○注“贵贱”至“是也”。

  ○解云:不论贵贱不嫌者,通其同号称,由是之故,《春秋》同其号也。

 

  美恶不嫌同辞。若继体君亦称即位,继弑君亦称即位,皆有起文,美恶不嫌同辞是也。滕,微国,所传闻之世未可卒,所以称侯而卒者,《春秋》王鲁,讬隐公以为始受命王,滕子先朝隐公,《春秋》褒之以礼,嗣子得以其礼祭,故称侯见其义。○恶,乌路反,又如字,注同。传,直专反。见,贤遍反。

  [疏]注“若继”至“即位”。

  ○解云:文、成之属是也。

  ○注“继弑”至“即位”。

  ○解云:桓、宣是也。

  ○注“皆有起文”。

  ○解云:前君之薨书地者,起其后即位者是继体之君也。若前君薨不地者,起其后即位者非是继体之君也。

  ○注“美恶”至“是也”。

  ○解云:谓美恶不嫌者,通其同辞。由是之故,《春秋》同其辞矣。

  ○注“滕子”至“其义”。

  ○解云:在十一年,即此君之子也。滕子、薜侯俱朝隐公,滕并褒其父而薜否者,薜侯父卒在春秋之前,故无褒之文。

 

  夏,城中丘。中丘者何?内之邑也。城中丘,何以书?上问中丘者,何指问邑也,欲因言何以书,嫌但问书中丘,故复言城中丘,何以书也。○复,扶又反。

  [疏]“中丘者何”。

  ○解云:楚丘同,皆直云城,文无别,故执不知问。

 

  以重书也。以功重,故书也。当稍稍补完之,至令大崩弛坏败,然后发众城之,猥苦百姓,空虚国家,故言城,明其功重,与始作城无异。城邑例时。○令,力呈反。弛,户尔反,又尸氏反。

  [疏]注“城邑例时”。

  ○解云:即下九年“夏,城郎”,襄十三年“冬,城防”之属是也。

 

  齐侯使其弟年来聘。其称弟何?据诸侯之子称公子。母弟称弟,母兄称兄。母弟,同母弟;母兄,同母兄。不言同母言母弟者,若谓不如为如矣,齐人语也。公别同母者,《春秋》变周之文,从殷之质。质家亲亲,明当亲厚异於群公子也。聘者,问也。来聘书者,皆喜内见聘事也。古者诸侯朝罢朝聘,为慕贤孝礼,一法度,尊天子。不言聘公者,礼,聘受之於大庙,孝子谦,不敢以已当之,归美於先君,且重宾也。○别,彼列反。大庙,音泰,下同。

  [疏]“母兄称兄”。

  ○解云:昭二十年“秋,盗杀卫侯之兄辄”是也。

 

  秋,公伐邾娄。

  冬,天王使凡伯来聘。书者,喜之也。古者诸侯有较德殊风异行,天子聘问之,当北面称臣,受之於大庙,所以尊王命,归美於先君,不敢以已当之。戎伐凡伯于楚丘以归。凡伯者何?上言聘,此言伐,嫌其异,故执不知问。

  [疏]注“上言聘,此言伐”。

  ○解云:谓聘伐辞异,嫌其非一人也。

 

  天子之大夫也。此聘也,其言伐之何?据出聘与郊、柳异,不得言伐也。问伐加之者,辟问轻重两举之。

  [疏]注“据出”至“伐也”。

  ○解云:昭二十三年“晋人围郊”,传云“郊者何?天子之邑也。曷为不系于周?不与伐天子也”。宣元年“晋赵穿帅师侵柳”,传云“柳者何?天子之邑也。曷为不系乎周?不与伐天子也”。然则郊、柳皆是天子之邑,犹可言其侵围,今此聘大夫不应得言伐,故难之。先言郊者,文便言之,故不次也。

  ○注“问伐”至“举之”。

  ○解云:桓十二年“及郑师伐宋。丁未,战于宋”,传云“战不言伐,此其言伐何”,彼问轻重两举不言之故,此言之者,辟问轻重两举之。

 

  执之也。执之则其言伐之何?据执季孙隐如不言伐

  [疏]注“据执”至“言伐”。

  ○解云:昭十三年平丘之会,“晋人执季孙隐如以归”是也。

 

  大之也。尊大王命,责当死位,故使与国同。曷为大之?据王子突系诸人。

  [疏]注“据王”至“诸人”。

  ○解云:庄六年“春,王三月,王人子突救卫”,传云“王人者何?微者也。子突者何?贵也。贵则其称人何?系诸人也”是也。等是王臣,一伸一屈,故难之。

 

  不与夷狄之执中国也。因地不接京师,故以中国正之。中国者,礼义之国也。执者,治文也。君子不使无礼义制治有礼义,故绝不言执,正之言伐也。执天子大夫而以中国正之者,执中国尚不可,况执天子之大夫乎?所以降夷狄,尊天子,为顺辞。其地何?据执季孙隐如不地。大之也。顺上伐文,使若楚丘为国者,犹庆父伐於馀丘也。不地以卫者,天子大夫衔王命至尊,顾在所诸侯,有出入所在赴其难,当与国君等也。录以归者,恶凡伯不死位,以辱王命也。○难,乃旦反。恶,乌路反。

  [疏]注“顺上”至“命也”。

  ○解云:庄二年“夏,公子庆父帅师伐於馀丘”,传云“於馀丘者何?邾娄之邑。曷为不系乎邾娄?国之也”者是。

 

  八年,春,宋公卫侯遇于垂。宋公序上者,时卫侯要宋公,使不虞者为主,明当戒慎之。无王者,遇在其间,置上则嫌为事出,置下则嫌无天法,可以制月,文不可施也。○要,一遥反。为事,于伪反,下“欲为鲁”、“为小国”、“为桓”并年未注皆同。

  [疏]注“宋公”至“其间”。

  ○解云:何氏以为会盟则以大小为序,遇则以不虞为先,故如此解,是以庄三十二年经云“夏,宋公、齐侯遇于梁丘”,齐在宋下,是其一隅耳。

  ○注“置上”至“事出”。

  ○解云:若言八年春王宋公卫侯遇于垂,即嫌桓王亦与之遇,故言则嫌为事出。事,谓遇事也。或者嫌为遇事之故出此王,故云则嫌为遇事出也。

  ○注“置下”至“施也”。解云:天法,即春是也。

 

  三月,郑伯使宛来归邴。宛者何?郑之微者也。邴者何?郑汤沐之邑也。天子有事于泰山,诸侯皆从泰山之下,诸侯皆有汤沐之邑焉。有事者,巡守祭天告至之礼也。当沐浴絜齐以致其敬,故谓之汤沐邑也,所以尊待诸侯而共其费也。礼,四并为邑,邑方二里,东方二州四百二十国,凡为邑广四十里,袤四十二里,取足舍止共瑽穀而已。归邴书者,甚恶郑伯无尊事天子之心,专以汤沐邑归鲁,背叛当诛也。录使者,重尊汤沐邑也。王者所以必巡守者,天下虽平,白不亲见,犹恐远方独有不得其所,故三年一使三公绌陟,五年亲自巡守。巡,犹循也;守,犹守也,循行守视之辞,亦不可国至人见为烦扰,故至四岳,足以知四方之政而已。《尚书》曰“岁二月,东巡守,至于岱宗,柴,望秩于山川,遂觐东后,协时月正日,同律度量衡,脩五礼,五玉,三帛,二生,一死,贽,如五器,卒乃复。五月南巡守,至于南岳,如岱礼。八月西巡狩,至于西岳,如初。十有一月朔巡守,至于北岳,如西礼;还至嵩如初礼。归,格于祢祖,用特”是也。○宛,於阮反,人名也;一音乌卯反,又乌勉反。邴,彼命反,又音丙,郑邑,《左氏》作“祊”。从,才朋反。巡守,手又反,本又作“狩”,下除“犹守”、“守视”以外同。絜齐,侧皆反,本多即作“斋”字,后放此,更不音。而共,音恭,下同。费,芳味反。广,古壙反。袤,音茂。槀,古老反。甚恶,乌路反,下同。背,步内反。使,所吏反。行,下孟反。量,音亮。贽,音至。嵩,夙忠反。格,本又作“假”,同,古百反。祢,乃礼反,本又作“艺”。

  [疏]“宛者何”。

  ○解云:欲言大夫,经不言氏;欲言微者,书名见经,故执不知问。○“邴者何”。解云:欲言鲁物,先无取文;欲言郑邑,於鲁言归,故执不知问。注“归邴”至“诛也”。

  ○解云:正以将所传闻之世,外小恶不书故也。

  ○注“录使”至“其所”。

  ○解云:正决哀八年“齐人归讙及僤”之属,不录使故也。

  ○注“故三”至“绌陟”。

  ○解云:《书传》文。

  ○注“五年”至“而已”。

  ○解云:《尧典》文。

  ○注“尚书”至“是也”。

  ○解云:惟“是也”注者言之以上,皆《尧典》文也。郑注:“岁二月者,正岁建卯之月也。巡守者,行视所守也。岱宗者,东岳名也。柴者,考绩燎也。望秩于山川者,遍以尊卑祭之。五岳视三公,四渎视诸侯,其馀小者或视卿大夫,或视伯、子、男矣。秩,次也。东后,东方之诸侯也。协正四时之月数及日名,备有失误者。度,丈尺。量,斗斛。衡,斤两。五礼,公、侯、伯、子、男朝聘之礼矣。五玉,瑞节,执之曰瑞,陈列曰玉也。三帛,所以荐玉也。受瑞玉者,以帛荐之。帛必三者,高阳之后用赤缯,高辛氏之后用黑缯,其馀诸侯皆用白缯,《周礼》改之为缫也。二生一死贽者,羔雁生也,卿大夫所执;雉死,士所执也。如者,以物相授与之。言授贽之器有五,卿、大夫、上士、中士、下士也。器各异饰,饰未闻所用也。《周礼》改之饰羔雁、饰雉、执之而已,皆去器。卒,已也。复,归也。巡守礼毕,乃反归矣。每归用特牛告于文祖矣。五月不言於者,以其文相近。八月、十一月言初者,文相远故也。”

 

  庚寅,我入邴。其言入何?据上书归,取邑已明,无事复书入也。○复书,扶又反,下“故复”同。难也。入者,非已至之文,难辞也。此鲁受邴,与郑同罪当诛,故书入,欲为鲁见重难辞。○难也,乃旦反,一音如字,注及下同。见重,贤遍反,下同。○

  [疏]注“入者”至“之文”。

  ○解云:直就而入之,非是将归之辞也。

 

  其日何?据取邑不日。

  [疏]注“据取邑不日”。

  ○解云:即隐四年“春,王二月,莒人伐杞,取牟娄”之属也。○

 

  难也。以归后乃日也。言时重难,不可即入,至此日乃入。其言我何?据吴伐我,以日伐故言我。

  [疏]注“据吴”至“言我”。解云:在哀八年春。

 

  言我者,非独我也,自入邑不得言我,有他人在其中乃得言我,故能起其非独我。齐亦欲之。时齐与郑、鲁比聘会者,亦欲得之,故以非独我起齐恶。齐恶起,则鲁蒙欲邑,见於恶愈矣。

  [疏]注“时齐”至“得之”。

  ○解云:即上三年冬,“齐侯、郑伯盟于石门”;六年夏,“公会齐侯盟于艾”;七年夏,“齐侯使其弟年来聘”;九年“冬,公会齐侯于邴”;十年“春,王二月,公会齐侯、郑伯于中丘”之属是也。

 

  夏,六月,已亥,蔡侯考父卒。

  辛亥,宿男卒。宿本小国,不当卒,所以卒而日之者,《春秋》王鲁,以隐公为始受命王,宿男先与隐公交接,故卒褒之也。不名不书葬者,与微者盟功薄,当褒之为小国,故从小国例。

  [疏]注“宿男”至“交接”。

  ○解云:即上隐公元年秋,“九月,及宋人盟于宿”是也。

  ○注“为小”至“国例”。

  ○解云:即上七年春“滕侯卒”,不书其葬,传云“何以不名?微国也”者是。

 

  秋,七月,庚午,宋公、齐侯、卫侯盟于瓦屋。

  八月,葬蔡宣公。卒何以名而葬不名?卒从正,卒当赴告天子,君前臣名,故从君臣之正义言也。而葬从主人。至葬者有常月可知,不赴告天子,故自从蔡臣子辞称公。卒何以日而葬不日?卒赴,赴天子也。缘天子闵伤,欲其知之。又臣子疾痛,不能不具以告。而葬不告。不告天子也。发传於葬者,从正也。

  [疏]注“发传”至“正也”。

  ○解云:言从正者,谓卒日葬不日者,是卒葬之正法。三年经云“癸未,葬宋缪公”,而书日,即失其正也。其卫桓公葬不发传者,桓公者初则见弑于州吁,终有简慢之失,侵小国之略,故发传於此。○

 

  九月,辛卯,公及莒人盟于包来。公曷为与微者盟?据与齐高傒盟讳之。○包来,《左氏》作“浮来”傒,音兮。

  [疏]注“据与”至“讳之”。

  ○解云:庄二十二年秋,“及齐高傒盟于防”,传云“齐高傒者何?贵大夫也。曷为就吾微者而盟?公也。公则曷为不言公?讳与大夫盟也”是也。

 

  称人则从,不疑也。从者,随从也,实莒子也。言莒子,则嫌公行微不肖,诸侯不肯随从公盟,而公反随从之,故使称人,则随从公不疑矣。隐为桓立,狐壤之战不能死难,又受汤沐邑,卒无廉耻,令翚有缘謟,为桓所疑,故著其不肖,仅能使微者随从之耳,盖痛录隐所以失之,又见获受邑,皆讳不明,因与上相起也。○行,户孟反。难,乃旦反。令,力呈反。仅,其芹反

  [疏]注“言莒”至“桓立”。

  ○解云:行微者,其行卑微。不肖者,郑注《昏礼记》云“不肖者,不似”是也。

  ○注“狐壤”至“廉耻”。

  ○解云:在上六年春。

  ○注“令翚”至“失之”。

  ○解云:皆以其行微不肖,卒无廉耻故也。

  ○注“又见”至“起也”。

  ○解云:见获讳不明者,即言输平是也。受邑讳不明者,即“庚寅,我入邴”是也,何者?书日入者,见其重难;言我者,见其非独我故也。言因与上相起者,此经著其不肖,起其事实甚恶矣。

 

  螟。先是有狐壤之战,中丘之役,又受邴田,烦扰之应。○应,应对之应。

  [疏]注“有狐壤之战”。

  ○解云:在六年。注“中丘之役”。

  ○解云:在上七年。

 

  冬,十有二月,无骇卒。此展无骇也,何以不氏?据公子彄卒,氏公子。疾始灭也,故终其身不氏。嫌上贬主起入为灭,不为疾始,故复为疾始灭,终身贬之,足见上贬为疾始灭。

  [疏]“此展无骇也”。

  ○解云:正以上二年师展无骇,故此弟子因难之。

  ○注“据公子彄卒”。解云:在五年。

 

  九年,春,天王使南季来聘。

  三月,癸酉,大雨震电。何以书?记异也。何异尔?不时也。震雷电者,阳气也。有声名曰雷,无声名曰电。周之三月,夏之正月,雨当水雪杂下,雷当闻於地中,其雉雊,电未可见,而大雨震电,此阳气大失其节,犹隐公久居位不反於桓,失其宜也。日者,一日之中也。凡灾异一日者日,历日者月,历月者时,历时者加自文为异。发於九年者,阳数可以极,而不还国於桓之所致。○震电,徒练反。雊,古豆反。见,贤遍反。

  [疏]注“雷当”至“中也”。

  ○解云:《月令》二月“雷乃发声”,故知正月之时闻於地中矣。其雉雊鸡乳,虽起季冬之月,此时犹然,故得言此也。亦有一本云“雷当闻於雉雊”,误也。

  ○注“凡灾”至“所致”。

  ○解云:一日者日,即此文是。历日者月,即桓八年“冬,十月,雨雪”之属是也。历月者时,即桓元年“秋,大水”之属是也。历时者加自文为异者,即文二年“自十有二月不雨,至于秋七月”之属是也。

 

  庚辰,大雨雪。何以书?记异也。何异尔?俶甚也。俶,始怒也。始怒甚,犹大甚也。盖师说以为平地七尺雪者,盛阴之气也。八日之间,先示隐公以不宜久居位,而继以盛阴之气大怒,此桓将怒而弑隐公之象。○雨,于付反。俶甚,尺叔反,始也。大甚,音泰。

  侠卒。侠者何?吾大夫之未命者也。以无氏而卒之也。未命所以卒之者,赏疑从重。无氏者,少略也。○侠卒,音协,《穀梁》云“所侠”。少,诗照反。

  [疏]“侠者何”。

  ○解云:欲言大夫,经不书氏;欲言微者,而记其卒,故执不知问。

  ○注“以无”至“略也”。

  ○解云:无氏降於大夫书卒隆於微者,故知其未命耳。

 

  夏,城郎。

  秋,七月。

  冬,公会齐侯于邴。○于邴,《左氏》“作防”。

  十年,春,王二月,公会齐侯、郑伯于中丘。月者,隐前为郑所获,今始与相见,故危录内,明君子当犯而不校也。

  [疏]注“犯而不校”。

  ○解云:谓校接之交,不谓为报也。

 

  夏,翚帅师会齐人、郑人伐宋。此公子翚也,何以不称公子?据楚公子婴齐贬,后复称公子。○复,扶又反,又音服。

  [疏]“此公子翚”。

  ○解云:正以上四年师解云言公子翚,故此弟子因以难之。

  ○注“据楚”至“公子”。

  ○解云:成二年“公及楚人”已下“盟于蜀”彼传云“此楚公子婴齐也,其称人何?得壹贬焉尔”,至成六年书“楚公子婴齐率师伐郑”是也。

 

  贬,曷为贬?隐之罪人也,故终隐之篇贬也。嫌上一贬可移於他事者,故终隐之篇贬之,明为隐贬,所以起隐之罪人也。○明为,于伪反,下“先为”同。

  [疏]注“嫌上”至“人也”。

  ○解云:上一贬,谓四年时也。

 

  六月,壬戌,公败宋师于菅。○公败,必迈反,凡临佗曰贬,皆同此音。菅,古颜反。○辛未,取郜。○郜,古报反。○辛巳,取防。取邑不日,此何以日?据取阚不日也。○阚,苦暂反。

  [疏]注“据取阚不日也”。

  ○解云:即昭三十二年春王正月,“取阚”是也。

 

  一月而再取也。欲起一月而再取,故日。何言乎一月而再取?据取漷东田及沂西田,亦一月再取两邑,不日。○漷,火虢反,又音郭。沂,鱼依反。

  [疏]注“据取”至“不日”。

  ○解云:哀二年“春,王二月,季孙斯、叔孙州氿、仲孙何忌帅师伐邾娄,取漷东田,及沂西田”是也。

 

  甚之也。甚鲁因战见移生事,利心数动。○数,所角反。内大恶讳,此其言甚之何?《春秋》录内而略外,於外大恶书,小恶不书,於内大恶讳,小恶书。明取邑为小恶,一月再取,小恶中甚者耳,故书也。於内大恶讳,於外大恶书者,明王者起当先自正,内无大恶,然后乃可治诸夏大恶,因见臣子之义,当先为君父讳大恶也。内小恶书,外小恶不书者,内有小恶,適可治诸夏大恶,未可治诸夏小恶,明当先自正然后正人。小恶不讳者,罪薄耻轻败。宋师日者,见结日偏战也。不言战者,讬王於鲁,故不以敌辞言之,所以彊王义也。○见,贤遍反,下同。

  秋,宋人、卫人入郑。

  宋人、蔡人、卫人伐载,郑伯伐取之。其言伐取之何?据国言灭,邑言取。又徐人取舒不言伐。

  [疏]注“据国言灭”。

  ○解云:僖五年“灭弦”之属是也。

  ○注“又徐”至“言伐”。

  ○解云:在僖三年夏。

 

  易也。其易奈何?因其力也。因谁之力?因宋人、蔡人、卫人之力也。载属为上三国所伐,郑伯无仁心,因其困而灭之,易若取邑,故言取,欲起其易,因上伐力,故同其文言伐,就上载言取之也。不月者,移恶上三国。○易,以豉反,下及注同。属,音烛,適也。

  [疏]注“不月”至“三国”。

  ○解云:正以灭国例月故也。

 

  冬,十月,壬午,齐人、郑人入盛。日者,盛,鲁同姓。於隐篇再见入者,明当忧录之。○入盛,《左氏》作“郕”后皆放此。

  [疏]注“日者”至“录之”。

  ○解云:正以入例时,伤害多则月,今此云日,故解也。云“再见入”者,谓五年“秋,卫师入盛”,及此为再入者也。

 

  十有一年,春,滕侯、薛侯来朝。其言朝何?据内言如。

  [疏]注“据内言如”。

  ○解云:即成十三年春,“公如京师”之属是也。

 

  诸侯来曰朝,大夫来曰聘。传言来者,解内外也。《春秋》王鲁,王者无朝诸侯之义,故内適外言如,外適内言朝聘,所以别外尊内也。不言朝公者,礼,朝受之於大庙,与聘同义。○别,彼列反。

  [疏]注“传言来者,解内外也”。《春秋》至外也。

  ○解云:谓内乡外不言来,外乡内乃言来。今言诸侯来曰朝,大夫来曰聘者,据外乡内言之,故云解内外也。

  ○注“与聘同义”。

  ○解云:即上七年夏,“齐侯使其弟年来聘”,注云:“不言聘公者,礼,聘受之於大庙,孝子谦,不敢以已当之,归美於先君”是也。

 

  其兼言之何?据邓、穀来朝不兼言朝。

  [疏]注“据邓”至“言朝”。

  ○解云:桓七年“夏,穀伯绥来朝。邓侯吾离来朝”是也。

 

  微国也。略小国也。称侯者,《春秋》讬隐公以为始受命王,滕、薛先朝隐公,故褒之。已於仪父见法,复出滕、薛者,仪父盟功浅,滕、薛朝功大,宿与微者盟功尤小,起行之当各有差也。滕序上者,《春秋》变周之文,从殷之质,质家亲亲,先封同姓。○见法,贤遍反,年未注同。复出,扶又反,下文“不复”、注“故复”同。

  夏,五月,公会郑伯于祁黎。○祁黎,祁音巨之反,又上之反;黎音力弓反,又力私反,《左氏》作“时来”。

  秋,七月,壬午,公及齐侯、郑伯入许。日者,危录隐公也,为弟守国,不尚推让,数行不义,皇天降灾,谄臣进谋,终不觉悟。又复构怨入许,危亡之衅,外内并生,故危录之。○为弟,于伪反,年未注同。数,所角反。衅,许靳反。

  [疏]注“日者”至“降灾”。

  ○解云:上二年“夏,五月,莒人入向”,彼注云“入例时,伤害多则月”。此书日,故决之。

  ○注“谄臣进谋”。

  ○解云:上四年传云“百姓安子,诸侯说子”是也。

 

  冬,十有一月,壬辰,公薨。何以不书葬?据庄公书葬。

  [疏]注“据庄公书葬”。解云:即闵元年“夏,六月,辛酉,葬我君庄公”是也。

 

  隐之也。何隐尔?弑也。为桓公所弑。○弑,申志反,注及下并同。弑则何以不书葬?据桓公书葬。

  [疏]注“据桓公书葬”。

  ○解云:桓十八年冬十二月,“已丑,葬我君桓公”是也。桓亦被弑而书葬,故难之。

 

  《春秋》君弑贼不讨,不书葬,以为无臣子也。道《春秋》通例,与文、武异。

  [疏]注“道春秋”至“武异”。

  ○解云:言文、武之时,周之盛德,既无诸侯相犯,宁有臣子弑君父者?是以古典无责臣子讨贼之义。《春秋》据乱而作,时则有之,因设其法,故言与文、武异。

 

  子沈子曰:“君弑,臣不讨贼,非臣也。不复雠非子也。葬,生者之事也。《春秋》君弑贼不讨,不书葬,以为不系乎臣子也。”子沈子,后师。明说此意者,明臣子不讨贼当绝,君丧无所系也。沈子称子冠氏上者,著其为师也。不但言子曰者,辟孔子也。其不冠子者,他师也。○冠氏,古乱反,下同。

  [疏]注“沈子”至“师也”。

  ○解云:知子沈子为已师者,正以下文宣五年传云“子公羊子”同故也。

  ○注“不但”至“他师也”。

  ○解云:即昭十一年传云“子曰‘我乃知之矣’”之属是也。

 

  公薨何以不地?据庄公薨于路寝。不忍言也。不忍言其僵尸之处。○僵,居良反。处,昌虑反。

  [疏]注“不忍”至“之处”。解云:不终天年者,非人所欲,故谓被杀之处为僵户之处,读如齐人强之强,非强弱之强。

 

  隐何以无正月?据六年输平不易。隐将让乎桓,故不有其正月也。嫌上诸成公意,適可见始让,不能见终,故复为终篇去正月,明隐终无有国之心,但桓疑而弑之。公薨主书者,为臣子恩痛之。他国自从王者恩例录也。○去,起吕反。

  [疏]注“嫌上”至“录也”。

  ○解云:即元年传曰“公何以不言即位?成公意”,“归赗”之下传云“然则何言尔?成公意”;二年“子氏薨”之下,传云“何以不书葬?成公意”;五年“考仲子之宫”下,传云“然则何言尔?成公意”,非止一处,故以诸言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