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秋公羊传注疏
取消

僖公卷十(起元年,尽七年)

  元年,春,王正月。公何以不言即位?据文公言即位。继弑君,子不言即位。此非子也,其称子何?僖公者,闵公庶兄。据闵公继子般,传不言子。○弑,申志反。臣子一例也。僖公继成君,闵公继未逾年君。礼,诸侯臣诸父兄弟,以臣之继君,犹子之继父也,其服皆斩衰,故传称臣子一例。○衰,七雷反。

  齐师、宋师、曹师次于聂北,救邢。救不言次,此其言次何?据夏师救齐不言次。○聂,女涉反。

  [疏]注“据夏”至“言次”。

  ○解云:即下十八年“夏,师救齐”是也。

 

  不及事也。不及事者何?邢已亡矣。刺其救急舒缓,使至於亡,故录之止次以起之。

  [疏]“不及事者何”。

  ○解云:正以次者,閒暇之名,而言不及事,似於义违,故执不知问。

 

  孰亡之?盖狄灭之。以上有狄伐邢。

  [疏]注“以上有狄伐邢”者,解云:即庄三十二年冬,“狄伐邢”者是。

 

  曷为不言狄灭之?据狄灭温言灭。

  [疏]注“据狄灭温言灭”者,解云:即下十年春。“狄灭温。温子奔卫”者是。

 

  为桓公讳也。曷为为桓公讳?据徐人取舒,晋灭夏阳,楚灭黄皆不讳。○为桓,于伪反,下“为桓”、“曷为”,并下注“为讳”、“为桓”、“为肉”、“为僖”皆同。夏,户雅反。

  [疏]注“据徐人取舒”。解云:即下三年夏,“徐人取舒”者是也。

  ○注“晋灭夏阳”。解云:即下二年“虞师、晋师灭夏阳”是也。

  ○注“楚灭黄”。

  ○解云:即下十二年“夏,楚人灭黄”是也。然即彼三事,皆不为桓公讳者,取舒之下,何氏云“不为桓讳者,刺其不救也”是也。今此实救,故为之讳耳。

 

  上无天子,下无方伯,天下诸侯有相灭亡者,桓公不能救,则桓公耻之。故以为讳,所以醇其能以治世自任而厚责之。

  [疏]“上无”至“方伯”。

  ○解云:“上无天子,下无方伯”,庄四年何氏云“有而无益于治日无,犹《易》曰‘阒其无人’”者是也。

  ○注“以治出自任”者,犹言以天子治世为已任矣。

 

  曷为先言次,而后言救?据叔孙豹先言救。

  [疏]注“据叔”至“言救”。

  ○解云:即襄二十三年“秋,齐侯伐卫,遂伐晋。八月,叔孙豹帅师救晋,次于雍榆”是也。

 

  君也。叔孙豹,臣也。当先通君命,故先言救。今此先言次,知实诸侯。○君则其称师何?不与诸侯专封也。故没君文,但举师而巳。○曷为不与?据狄灭之,为桓公讳。实与,不书所封归是也。

  [疏]注“不书”至“是也”。

  ○解云:昭十三年秋,“蔡侯庐归于蔡。陈侯吴归于陈”,传云“此皆灭国也,其言归何?不与诸侯专封也”,彼注云“故使若有国自归者也。名者,专受其封当诛”。然则彼经书所封归,是不与楚专封,则知此经不书所封归者,与齐桓专封明矣。若书所封归,宜言邢侯归于邢矣。

 

  而文不与。文曷为不与?据实与也。

  [疏]“而文不与”。

  ○解云:连上句读之。

 

  诸侯之义,不得专封也。此道大平制。○大,音泰。

  [疏]注“此道大平制”。

  ○解云:正以《春秋》作义,实与齐桓专封,而言诸侯之义,不得专封,故知是大平制也。

 

  诸侯之义不得专封,则其曰实与之何?上无天子,下无方伯,天下诸侯有相灭亡者,力能救之,则救之可也。主书者,起文从实也。

  [疏]注“主书”至“实也”。

  ○解云:谓虽文不与,其义实与,故言起文从实也。

 

  夏,六月,邢迁于陈仪。迁者何?其意也。其意自欲迁,时邢创畏狄兵,更欲依险阻。○陈仪,《左氏》作“夷仪”。

  [疏]“迁者何”。

  ○解云:欲言自迁,实齐迁之;欲言齐迁,而作自迁之文,故执不知问。

 

  迁之者何?非其意也。谓宋人迁宿也。书者,讥之也。王者封诸侯,必居土中,所以教化者平,贡赋者均,在德不在险,其后为卫所灭是也。迁例大国月,重烦劳也;小国时,此小国月者,霸者所助城,故与大国同。

  [疏]注“谓宋人迁宿也”。

  ○解云:即庄十年“三月,宋人迁宿”是也。案彼传云“迁之者何?不通也。以地还之也”。今又发之者,正以此有自迁之文,故取此对之也。

  ○注“王者”至“土中”。

  ○解云:谓各处其土中,不谓据天下。

  ○注“其后”至“是也”。

  ○解云:即二十五年“春,王正月,丙年,卫侯毁灭邢”是也。

  ○注“迁例大国月”。

  ○解云:即下三十一年“十有二月,卫迁于帝丘”之属是也。

  ○注“小国时”。

  ○解云:即昭九年春,“许迁于夷”之属是也。

 

  齐师、宋师、曹师城邢。此一事也,曷为复言齐师、宋师、曹师?据首戴前目而后凡。○复,言扶又反,下同。

  [疏]注“据首”至“后凡”。

  ○解云:即下五年夏,“公及齐侯、宋公、陈侯、卫侯、郑伯、许男、曹伯会王世子于首戴”,“秋,八月,诸侯盟于首戴”是也。

 

  不复言师,则无以知其为一事也。言诸师,则嫌与首戴同,嫌实师;言诸侯,则嫌与缘陵同;嫌归闻其迁,更与诸侯来城之,未必反故入也,故顺上文,则知桓公宿留城之为一事也。

  [疏]注“言诸师”至“实师”。

  ○解云:首戴之会,历序齐师、宋公之属,下文总道诸侯,更是实诸侯。今此亦上历序齐师之属,若下文直总言诸师,则与首戴同,嫌是实师,非必齐侯、宋公等,是以得序之,以顺上文也。

  ○注“言诸侯”至“入也”。

  ○解云:即下十三年“公会齐侯、宋公、陈侯、卫侯、郑伯、许男、曹伯于咸”,十四年“春,诸侯城缘陵”是。时会诸侯,各自还国,至十四年春更来城之,故此复注云“言诸侯,则嫌与缘陵同;嫌归闻其迁,更与诸侯来城之,未必反故人也”。

  ○注“故顺”至“事也”。

  ○解云:宿,音须就反。留,音卢胄反。案十四年《穀梁传》曰“其曰诸侯,散辞也”,范氏云“直曰诸侯,无大小之序,是各自欲城,无总一之者,非伯者所制,故曰散辞”;传又曰“聚而曰散,何也”,范氏云“据言诸侯城,则是聚”;传又云“诸侯城,有散辞也,桓德衰矣”,范氏云“言诸侯城,则非伯者之为可知也。齐桓德衰,所以散也。何休曰‘案先是盟亦言诸侯,非散也’。又《穀梁》美九年诸侯盟于葵丘,即散,何以美之”,於义《穀梁》为短。然则何氏彼处废《穀梁》不听为散辞,而此所引似作散辞者,何氏之意,直以言诸侯者,见桓德衰,待诸侯然后能城之,故嫌《穀梁》以为散辞耳。今此注正道缘陵之诸侯,十三年咸之会各自归国,十四年复来城之,仍自不道十四年诸侯为散辞矣。

 

  秋,七月,戊辰,夫人姜氏薨于夷,齐人以归。夷者何?齐地也。齐地,则其言齐人以归何?据从国中归不当书,邾娄人执鄫子,不书以归是也。○鄫,似陵反。

  [疏]“夷者何”。解云:夫人之薨,例不言地,今言于夷,故执不知问。

  ○注“邾娄”至“是也”。

  ○解云:即下十九年“夏,六月,宋人、曹人、邾娄人盟于曹南。鄫子会盟于邾娄”,已酉,邾娄人执鄫子用之”是。

 

  夫人薨于夷,则齐人以归。夫人所以薨于夷者,齐人以归至夷。夫人薨于夷,则齐人曷为以归?据上说夫人薨于夷者,齐人以归至夷也。齐人曷为故以归至于夷。桓公召而缢杀之。先言薨,后言以归,而不言丧者,起桓公召夫人于邾娄,归杀之于夷,因为内讳耻,使若夫人自薨于夷,然后齐人以归者也。主书者,从内不绝录,因见桓公行霸王,诛不阿亲亲,疾夫人淫泆二叔,杀二嗣子,而杀之。○缢,一赐反,一本作“搤”,於革反。见,贤遍反。泆,音逸。

  [疏]注“主书”至“杀之”。

  ○解云:即闵二年“九月,夫人姜氏孙于邾娄”,注云“不如文姜于出奔贬之者,为内臣子明其义,不得以子绝母”者是。

 

  楚人伐郑。楚称人者,为僖公讳与夷狄交婚,故进使若中国,又明嫁聚当慕贤者。

  [疏]注“楚称人者”。

  ○解云:欲对庄二十八年“秋,荆伐郑”之经也。

  ○注“为僖”至“交婚”。

  ○解云:即下八年“秋,七月,禘于大庙,用致夫人”,传云“夫人何以不称姜氏”,“讥以妾为妻也。其言以妾为妻奈何?盖胁于齐媵女之先至者也”,彼注云“僖公本聘楚女为嫡,齐女为媵。齐先致其女,胁僖公使用为嫡,故从父母辞言致。不书夫人及楚女至者,起齐先致其女,然后胁鲁使立也。楚女未至而豫废,故皆不得以夫人至书也”者,是其与夷狄交婚之事。

  ○注“故进使若中国”。

  ○解云:正以称人为楚进称故也。

 

  八月,公会齐侯、宋公、郑伯、曹伯、邾娄人于朾。月者,危公会霸者而与邾娄有辨也。不从有夫人丧出会恶之者,不如危重也。○朾,敕贞反,又他丁反,《左氏》作“柽”。恶之,乌路反,下同。

  [疏]“八月”至“于朾”。

  ○解云:朾字,《左氏》作“柽”,亦有作“朾”字。

  ○注“月者”至“辨也”。

  ○解云:正以月非大信辞故也。知与邾娄有辨者,即下文“公败邾娄师于缨”是也。既出尊者之侧而有私争,故危之。

 

  九月,公败邾娄师于缨。有夫人丧,不恶亲用兵者,时怨邾娄人以夫人与齐,於丧事无薄故也。○于缨,《左氏》作“偃”。

  [疏]“九月公败”至“于缨”。

  ○解云:《左氏》作“偃”字。

  ○注“有夫”至“故也”。

  ○解云:正以僖三十三年“晋人及姜戎败秦于殽”下,传云“襄公亲之,则其称人何?贬。曷为贬?君在乎殡而用师,危不得葬也”。然则彼背殡用兵,眨而危之,今此经云“九月,公败邾娄师于缨”,与庄十年“春,王正月,公败齐师于长勺”,夏六月,“公败宋师于乘丘”之属无异者,时於丧事无薄故也。然则公败邾娄者,为哀姜复雠也。若然,案庄九年“及齐师战于乾时”,亦是为桓公复雠于齐,经不言公,此言公者,彼传云“此复雠于大国,曷为使微者?公也。公则曷为不言公?不与公复雠也。曷为不与公复雠?复雠者在下也”,注云“时实为不能纳子纠伐齐,诸大夫以为不如以复雠伐之,於是以复雠伐之,非诚心至意,故不与也”。然则此言公者,本出公意故也。

 

  冬,十月,壬午,公子友帅师,败莒师于犁,获莒挐。莒挐者何?莒大夫也。莒无大夫,此何以书?大季子之获也。何大乎季子之获?据获人当坐。○于犁,力知反,又力兮反,《左氏》作“郦”。莒挐,女居反,一音女加反;一本作“茹”音同。

  [疏]“莒挐者何”。

  ○解云:欲言莒君,经不称子;欲言大夫,莒无大夫,故执不知问。

 

  季子治内难以正,谓拒庆父。○内难,乃旦反,下同。御外难以正。其御外难以正奈何?公子庆父弑闵公,走而之莒,莒人逐之,将由乎齐,齐人不纳。却,反舍于汶水之上,使公子奚斯入请。季子曰:“公子不可以入,入则杀矣。”义不可见贼而不杀。

  [疏]“将由乎齐”。

  ○解云:欲从齐而自安矣。○“舍于汶水之上”。

  ○解云:旧本皆作“洛”,误也。何者?今齐鲁之间有汶无洛也。

 

  奚斯不忍反命于庆父,自南涘,涘,水涯。涘,音俟。○北面而哭。时庆父自汶水之北。庆父闻之曰:“嘻!嘻,发痛语首之声。○嘻,许其反。

  [疏]注“嘻发”至“之声”。解云:谓发心自痛伤,而以嘻为语之首也。此奚斯之声也。诺已。”诺已,皆自毕语。

 

  [疏]注“诺巳,皆自毕语”。

  ○解云:犹似今人云休,一生罢去已,自毕竟之辞,故云自毕语矣。毕作“卑”字,误耳。

 

  曰:“吾不得入矣。”於是抗辀经而死。辀,小车辕,冀州以北名之云尔。○辀,音竹由反,车辕也。

  [疏]“於是”至“而死”。

  ○解云:郑氏云“庆父辀死”者,正取此文。

 

  莒人闻之曰:“吾巳得子之贼矣。”以求赂乎鲁,鲁时虽缓追,犹外购求之。○购,古豆反。鲁人不与,为是兴师而伐鲁。故与季子获之。季子待之以偏战。传云尔者,善季子忿不加暴,得君子之道。

  [疏]注“传云”至“之道”。

  ○解云:此待之以偏战者,即经书败文是也。败者,内战文耳。莒人可忿,而能结日偏战。偏战,是其不加暴之义,故得君子之道。

 

  十有二月,丁巳,夫人氏之丧至自齐。夫人何以不称姜氏?据薨于夷称姜氏。经有氏,不但问不称姜,并言氏者,嫌据夫人妇姜,欲使去氏。○去,起吕反。

  [疏]注“经有”至“去氏”。

  ○解云:夫人妇姜之文,即宣元年“三月,遂以夫人妇姜至自齐”是也。

 

  贬,曷为贬?据薨于夷不贬。与弑公也。与庆父共弑闵公。○与杀,音预,又如字;下申志反。

  [疏]注“与庆”至“闵公”。

  ○解云:不言子般者,据成君言之,省文。

 

  然则曷为不於弑焉贬?据酖牙於卒时贬。

  [疏]注“据酖”至“时贬”。

  ○解云:即庄三十二年“公子牙卒”,传云“何以不称弟?杀也”是。传言杀者,言由其见杀贬之矣。

 

  贬必於重者,莫重乎其以丧至也。刑人于市,与众弃之,故必於臣子集迎之时贬之。所以明诛得其罪,因正王法所加,臣子不得以夫人礼治其丧也。贬置氏者,杀子差轻於杀夫,别逆顺也。致者,从书薨,以常文录之。言自齐者,顺上以归文。○差,初卖反,又初佳反。别,彼列反。

  [疏]注“刑人”至“弃之”。解云:《礼记》文。

  ○注“所以”至“丧也”。

  ○解云:季子之逸庆父,齐桓之讨哀姜,二义相违,而皆善之者,诛不辟亲。王者之道,亲亲相隐,古今通式。然则齐桓之讨哀姜,得伯者之义;季子之纵庆父,因狱有所归,遂申亲亲之恩,义各有途,不可为难矣。

  ○注“贬置氏者”。

  ○解云:谓贬而置其氏矣。○“杀子”至“顺也”。

  ○解云:言杀子差轻於杀夫者,欲道庄元年“夫人孙于齐”,姜氏并去者,正犹杀夫罪重故也。言别逆顺者,言杀夫之逆,甚於杀子,二事相对而言之,不谓哀姜杀子得为顺,是以晋侯、宋公杀世子,皆直称君而甚之。

  ○注“致者”至“录之”。

  ○解云:谓不书杀而书薨作常文,是以於归亦作常文录之。若公之丧至自齐,至自乾侯之属。

  ○注“言自”至“归文”。

  ○解云:其实从夷来,而言至自齐,正以上文云“薨於夷,齐人以归”,故言至自齐顺之。

 

  二年,春,王正月,城楚丘。孰城之?据内城不月,故问之。

  [疏]注“据内”至“问之”。

  ○解云:内城不月者,即隐七年“夏,城中丘”;襄十九年冬,“城西郛”之属是也。其内城有在日月下者,皆不蒙日月。

 

  城卫也。曷为不言城卫?据无迁文以言城,故当言城卫。

  [疏]注“据无”至“城卫”。

  ○解云:旧本“曷为”之下,有“不言”二字,今无者,脱也。言以前之经,未有迁卫于楚丘之文,今此城之,固当言城卫,不应言城楚丘,故难之。固字亦有作“故”字者,言由是之故,当言城卫。

 

  灭也。孰灭之?盖狄灭之。以上有狄入卫。

  [疏]“灭也”。

  ○解云:言正由是时卫国巳灭,故不得言卫矣。

  ○注“以上有狄入卫”。

  ○解云:即闵二年冬,“狄入卫”是也。

 

  曷为不言狄灭之?为桓公讳也。曷为为桓公讳?上无天子,下无方伯,天下诸侯有相灭亡者,桓公不能救,则桓公耻之也。然则孰城之?据不出主名,见桓公德优不待之,又不独书齐,实诸侯也。○为桓,于伪反,下“为桓”、“曷为”、注“深为”同。见桓,贤遍反,下传“荀息见”并注同。桓公城之。曷为不言桓公城之?不与诸侯专封也。曷为不与?实与而文不与。文曷为不与?诸侯之义,不得专封。诸侯之义不得专封,则其曰实与之何?上无天子,下无方伯,天下诸侯有相灭亡者,力能救之,则救之可也。复发传者,君子乐道人之善也。不系卫者,明去卫而国楚丘,起其迁也。不书迁与救次者,深为桓公讳。使若始时尚仓卒有所救,其后晏然无干戈之患,所以重其任而厚责之。主书者,起文从实也。○复,扶又反。卒,寸忽反。

  [疏]注“不系”至“迁也”。

  ○解云:欲决襄十年冬“戍郑虎牢”,系郑矣。

  ○注“不书”至“责之”。

  ○解云:正决元年经“次于聂北,救邢”,“邢迁于陈仪”之文。

  ○注“主书”至“实也”。

  ○解云:谓经文虽不与,当从其实理而与之。

 

  夏,五月,辛巳,葬我小君哀姜。哀姜者何?庄公之夫人也。诛当绝,不当以夫人礼书葬。书葬者,正齐桓讨贼,辟责内雠齐。

  [疏]“哀姜者何”。

  ○解云:欲言其妾,经书小君;欲言適妻,与夫别谥,故执不知问。

  ○注“诛当”至“雠齐”。

  ○解云:即元年“夫人氏之丧”不言姜者,是其诛文也。上既诛之,即当合绝,不以夫人之礼书葬,而书葬者,欲正齐桓讨得其贼故也。而言辟责内雠齐者,《公羊》之例,君弑贼不讨,不书其君葬,责臣子不讨贼,令君丧无所系矣。今若不书葬,即似责鲁臣子不讨齐桓,故言正齐桓讨贼,辟责内雠齐耳。

 

  虞师、晋师灭夏阳。虞,微国也,曷为序乎大国之上?据称师有加文,知不主会。○夏阳,《左氏》作“下阳”。

  [疏]注“据称”至“主会”。

  ○解云:即隐五年秋,“邾娄人、郑人伐宋”,注云“邾娄小国,序上者,主会也”。然则邾娄小国,称人无加文,而得序于郑上者,正由主会故也。今虞为小国而得称师,是有加文,则知序于晋上者,不为主会。既不为主会,而在大国之上,故难之。知称师为加文者,正以小国例不得称师。其称师者,乃是大国将卑师众之称故也。

 

  使虞首恶也。曷为使虞首恶?据楚人、巴人灭庸不使邑首恶。

  [疏]注“据楚人”至“首恶”。

  ○解云:即文十六年秋,“楚人、秦人、巴人灭庸”是。案彼经有秦人,而不言之者,直取巴为小国,不序在上之意,故省文。

 

  虞受赂,假灭国者道,以取亡焉。其受赂奈何?献公朝诸大夫而问焉,曰:“寡人夜者寝而不寐,其意也何?”诸大夫有进对者曰:“寝不安与?其诸侍御有不在侧者与?”献公不应。荀息进曰:“虞郭见与?犹曰:虞郭岂见於君之心乎?荀息素知献公欲伐此二国,故云尔。○安与,音馀,下“者与”、“见与”同。应,应对之应。郭,音虢,又如字,注及下同。

  [疏]“寝不”至“者与”。

  ○解云:言直置寝自不安与?为侍御之人有不在侧者与?其诸,盖为辞矣。故桓六年传云“公羊子曰‘其诸以病桓与’”,彼注云“其诸,辞也”。则知《论语》云“其诸异乎人之求之欤者”者,诸亦为辞矣。

 

  献公揖而进之,以手通指曰揖。

  [疏]注“以手通指曰揖”。

  ○解云:盖谓揖而招之,言用拱揖,并招引近巳,若文七年传云“眣晋大夫使与公盟”,彼注云“以目通指曰眣”。眣,大结反,又丑乙反。

 

  遂与之入而谋曰:“吾欲攻郭,则虞救之;攻虞,则郭救之,如之何?原与子虑之。”荀息对曰:“君若用臣之谋,则今日取郭,而明日取虞尔,君何忧焉?”献公曰:“然则奈何?”荀息曰:“请以屈产之乘,屈产,出名马之地。乘,备驷也。○屈,贝物反。之乘,绳证反,注及下同。

  [疏]注“屈产”至“驷也”。

  ○解云:谓屈产为地名,不似服氏谓产为产生也。

 

  与垂棘之白璧,垂棘,出美玉之地。玉以尚白为美。○棘,一本作“蕀”音同。往,必可得也。则宝出之内藏,藏之外府;如虞可得,犹外府藏也。○内藏,才浪反,注同。

  [疏]注“如虞”至“藏也”。解云:本藏下有“之”字。

 

  马出之内厩,系之外厩尔,君何丧焉?献公曰:“诺。虽然,宫之奇存焉,如之何?”荀息曰:“宫之奇,知则知矣,君欲言其知,实知也。○厩,九又反。丧,息浪反。知则,音智,下及注同。虽然,虞公贪而好宝,见宝,必不从其言。请终以往。”於是终以往。虞公见宝,许诺。宫之奇果谏:“记曰:‘唇亡则齿寒。’记,史记也。○好,呼报反。

  [疏]“虞公贪而好宝”。

  ○解云:谓立性贪贿,於宝甚也。○“请终以往”。

  ○解云:请君终竟赍宝马以往,不欲令其难之。

 

  虞郭之相救,非相为赐。赐,犹惠也。则晋今日取郭,而明日虞从而亡尔,君请勿许也。”虞公不从其言,终假之道以取郭。明郭非虞不灭,虞当坐灭人。

  [疏]注“明郭”至“灭人”。

  ○解云:欲道序虞于晋上,令其首恶之义也。

 

  还,四年,反取虞。还复往,故言反。

  [疏]“还,四年,反取虞”。

  ○解云:言晋人灭郭还归,其四年反往灭虞矣。

 

  虞公抱宝牵马而至,荀息见曰:“臣之谋何如?”献公曰:“子之谋则巳行矣,宝则吾宝也,虽然,吾马之齿亦巳长矣。”盖戏之也。以马齿长戏之,喻荀息之年老。传极道此者,以终荀息、宫之奇言,且以为戒,又恶献公不仁,以灭人为戏谑也。晋至此乃见者,著晋、楚俱大国,后治同姓也。以灭人见义者,比楚先治大恶,亲疏之别。○牵马,本又作“掔”,音同。巳长,丁丈反,注同。恶,乌路反。谑,许略反。别,彼列反。

  [疏]注“以马”至“谑也”。

  ○解云:言虽有谋,年老必昏耄不任使,故言,盖戏之。

  ○注“晋至”至“姓也”。

  ○解云:即庄十年“秋,九月,荆败蔡师于莘,以蔡侯献舞归”,是先书楚小恶而治之也。以前不见晋之小恶者,后治同姓故也。

  ○注“以灭”至“之别”。

  ○解云:以前楚灭穀、邓不书之,而先书此晋灭夏阳者,先治同姓之大恶,欲见骨肉之亲,大则诛,小则隐,故言亲疏之别耳。

 

  夏阳者何?郭之邑也。曷为不系于郭?国之也。曷为国之?君存焉尔。

  [疏]“夏阳者”。

  ○解云:欲言是国,天下未有;欲言是邑,而不系国,故执不知问。

 

  秋,九月,齐侯、宋公、江人、黄人盟于贯泽。江人、黄人者何?远国之辞也。桓公德盛,不嫌使微者,知以远国辞称人。○贯泽,古乱反,二传无“泽”字。

  [疏]“江人、黄人者何”。

  ○解云:欲言是君,经不称子;欲言微者,得敌齐侯,故执不知问。

 

  远国至矣,则中国曷为独言齐、宋至尔?大国言齐、宋,远国言江、黄,则以其馀为莫敢不至也。晋、大于宋,不序晋、而序宋者,时实晋、楚之君不至,君子成人之美,故褒益以为遍至之辞,所以奖夫霸功而勉盛德也。江、黄附从霸者当进,不进者,方为徧至之辞。○徧至,音遍,下同。

  [疏]注“江黄”至“进者”。

  ○解云:怪其不称爵矣。

  ○注“方为徧至之辞”。

  ○解云:言方为徧至之辞,故直以远国辞称人,若进而称爵,无以见徧至之义。

 

  冬,十月,不雨。何以书?记异也。说与前同。

  [疏]注“说与前同”。

  ○解云:即庄三十一年“冬,不雨”,传云“何以书?记异也”,彼注云“京房《易传》曰:‘旱异者,旱久而不害物也。斯禄去公室,福由下作,故阳虽不施,而阴道独行,以成万物也’。先是比筑三台,庆牙专政之应”今此亦是僖公喜於得立,委任陪臣,不恤政事,故有此罚耳,故言说与前同。

 

  楚人侵郑。

  三年,春,王正月。不雨。

  夏,四月,不雨。何以书?记异也。太平一月不雨即书,《春秋》乱世一月不雨,未害物,未足为异,当满一时乃书。一月书者,时僖公得立,欣喜不恤庶众,比致三年,即能退辟正殿,饬过求巳,循省百官,放佞臣郭都等,理冤狱四百馀人,精诚感天,不雩而得澍雨,故一月即书,善其应变改政。旱不从上发传者,著人事之备积於是。○太平,音泰。饬过,音敕,下同。冤,於元反。澍,之树反。其应,应对之应,后灾祥之应皆放此。

  [疏]注“太平”至“即书”。

  ○解云:正以大平之时,阴阳和调,若一用不雨,足以为异,故知然也。

  ○注“当满”至“即书”。

  ○解云:即庄三十一年多不雨,传云“何以书?记异”是也。

  ○注“比致三年”。

  ○解云:即上二年“冬,十月,不雨”三年“春,王正月,不雨。夏,四月,不雨”是也。

  ○注“即能”至“澍雨”。

  ○解云:皆《感精符》文。

  ○注“故一月即书”。

  ○解云:即去年“十月,不雨”,今年“正月,不雨。夏,四月,不雨”是也。

  ○注“不从上发传”。

  ○解云:即上二年“十月,不雨”之下,巳发云“何以书?记异也”,今不从其例,而又发之者,欲著人事之备积于是故也。

 

  徐人取舒。其言取之何?据国言灭。

  [疏]注“据国言灭”。

  ○解云:即庄十年“齐师灭谭”,十三年“齐人灭遂”之属是也。

 

  《易》也。易者,犹无守御之备。不为桓讳者,剌其不救也。○易,以豉反,注同。为,于伪反。

  [疏]注“不为”至“救也”。解云:决上元年二年狄灭邢、卫,皆为桓公讳,下书其灭也。

 

  六月,雨。其言六月雨何?据上得雨不书。

  [疏]注“据上得雨不书”。

  ○解云:即十二年十一月、十二月,三年二月、三月、五月之属,皆不书不雨,是其得雨故也。

 

  上雨而不甚也。所以详录贤君精诚之应也。僖公饬过求巳,六月澍雨;宣公复古行中,其年穀大丰,明天人相与报应之际,不可不察其意。

  [疏]注“宣公”至“大丰”。

  ○解云:谓宣十五年“初税亩”,其冬蝝生,宣公受过变寤,明年复古行中,十六年“冬,大有年”是也。

  ○注“明天”至“其意”。

  ○解云:谓人行德,天报之福;人行恶,天报之祸,两令相及,故言之际矣。

 

  秋,齐侯、宋公、江人、黄人会于阳穀。此大会也,曷为末言尔?末者,浅耳,但言会,不言盟。据贯泽言盟。

  [疏]“此大会也,曷为末言尔”。

  ○解云:上二年“齐侯、宋公、江人、黄人盟于贯泽”,传云“大国言齐、宋,远国言江、黄,则以其馀为莫敢不至也”。此经亦书“齐侯、宋公、江人、黄人”,故弟子言“此大会也”以难之。

  ○注“据贯泽言盟”者。

  ○解云:谓贯泽亦大会言盟,故据之。

 

  桓公曰:“无障谷,无障断川谷,专水利也。水注川曰溪,注溪曰谷。○障,之亮反,一音章,注同。断,丁管反。溪,口兮反。

  [疏]注“水注”至“曰谷”。

  ○解云:《释水》文。李巡云“水出于山入於川为谿,水相属曰谷”是。

 

  无贮粟,有无当相通。○贮,中吕反。无易树子,树立本正,辞无易本正当立之子。无以妾为妻。此四者,皆时人所患。时桓公功德隆盛,诸侯咸曰:“无言不从,曷为用盟哉!”故告誓而巳。

  冬,公子友如齐莅盟。莅盟者何?往盟乎彼也。犹曰往盟於齐。莅,临也。时国齐都盟,主国主名不出者,《春秋》王鲁,故言莅以见王义,使若王者遣使临诸侯盟,饬以法度。○莅,音利,又音类,注同。以见,贤遍反,下同。遣使,所吏反。

  [疏]“莅盟者何”。

  ○解云:欲言誓盟,例不言莅;欲言非盟,而书盟见经,故执不知问。

 

  其言来盟者何?来盟于我也。此亦因鲁都以见王义,使若来之京师盟,白事于王,不加莅者,来就鲁,鲁巳尊矣。

  [疏]“来盟者何”。

  ○解云:即文十五年春,“宋司马华孙来盟”;宣七年“春,卫侯使孙良夫来盟”之属是也。但此经既有莅盟之文,故引来盟以对之。

  ○注“不加”至“尊矣”。

  ○解云:正以上经言莅者,见尊鲁为王之义。今此来盟者,巳是就鲁之文,足见尊鲁矣,何劳言莅以见之乎?若其加莅,宜直云莅孙良夫盟也。

 

  楚人伐郑。

  四年,春,王正月。公会齐侯、宋公、陈侯、卫侯、郑伯、许男、曹伯侵蔡,蔡溃。溃者何?下叛上也。国曰溃,邑曰叛。不与诸侯溃之为文,重出蔡者,侵为加蔡举,溃为恶蔡录,义各异也。月者,善义兵也。溃例月,叛例时。○蔡溃,户内反,下及注同。重,直用反。恶蔡,乌路反,下“恶其专”并六年注同。

  [疏]“溃者何”。

  ○解云:侵者浅辞,溃者深辞,二者并书,故执不知问。○“国曰溃”。

  ○解云:即此及文三年春正月“沈溃”之属是也。○“邑曰叛”。

  ○解云:即襄二十六年“卫孙林父入于戚以叛”;定十三年“秋,晋赵鞅入于晋阳以叛。冬,晋荀寅”等,“入于朝歌以叛”之属是也。

  ○注“月者,善义兵”。

  ○解云:正以侵伐例时故也。

  ○注“溃例月”。

  ○解云:即此经书正月,文三年“沈溃”书正月是也。成九年经云“庚申,莒溃”,彼注云“日者,录责中国无信,同盟不能相救,至为夷狄所溃”是也。

  ○注“叛例时”。

  ○解云:即晋赵鞅书秋,荀寅书冬之属是也。

 

  遂伐楚,次于陉。其言次于陉何?据召陵侵楚不言次,来盟不言陉。○陉,音刑。召陵,上照反,下文同。

  [疏]注“据召”至“言次”。

  ○解云:即定四年“三月,公会刘子、晋侯”巳下“于召陵,侵楚”是也。

  ○注“来盟不言陉”。

  ○解云:即下文夏“楚屈完来盟于召陵”是也。

 

  有俟也。孰俟?俟屈完也。时楚强大,卒暴征之,则多伤士众。桓公先犯其与国,临蔡,蔡溃,兵精威行,乃推以伐楚,楚惧,然后使屈完来受盟,脩臣子之职,不顿兵血刃,以文德优柔服之,故详录其止次待之,善其重爱民命,生事有渐,故敏则有功。○屈,居勿反。卒,寸忽反。

  [疏]注“善其”至“有功”。

  ○解云:言“上事有渐”者,即先犯于蔡,乃遂伐楚是也。言敏则有功者,敏,审也。言举事敏审则有成功矣。

 

  夏,许男新臣卒。不言卒师者,桓公师无危。不月者,为下盟,去月方见大信。○为,于伪反,下“为桓公”同。去,起吕反。见,贤遍反。

  [疏]注“不言”至“无危”。

  ○解云:决成十三年“曹伯庐卒于师”之属,皆以其有危,故言于师矣。

  ○注“不月”至“大信”。解云:正以庄二十三年“冬,十有一月,曹伯射姑卒”。然则许与曹等,而不月者,若会盟之例,大信者时,若不去月,恐其盟不为大信故也。

 

  楚屈完来盟于师,盟于召陵。屈完者何?楚大夫也。何以不称使?据陈侯使袁侨如会。○侨,其骄反,一本作“骄”,音同。

  [疏]“屈完者何”。

  ○解云:欲言楚子,经不书爵;欲言大夫,文不言使,故执不知问。

  ○注“据陈”至“如会”。

  ○解云:即襄三年“六月,公会单子、晋侯”巳下,“同盟于鸡泽。陈侯使袁侨如会”是也。

 

  尊屈完也。曷为尊屈完?据陈侯使袁侨如会,不尊之。以当桓公也。增倍使若得其君,以醇霸德,成王事也。

  [疏]注“增倍”至“其君”。

  ○解云:倍,读如陪益之陪矣。

  ○注“以醇”至“事也”。

  ○解云:即下传云“桓公救中国而攘夷狄,卒怗荆,以此为王者之事也”。

 

  其言盟于师,盟于召陵何?据戊寅叔孙豹及诸侯之大夫,及陈袁侨盟,不举会与地。

  [疏]注“据戊寅”至“与地”。

  ○解云:在襄三年夏也。彼经不言陈袁侨来盟于会,盟于鸡泽,与此异,故难之。

 

  师在召陵也。时喜得屈完来服於陉,即退次召陵,与之盟,故言盟于师,盟于召陵。师在召陵,则曷为再言盟?据齐侯使国佐如师,已酉,及国佐盟于袁娄,俱从地,不再言盟。

  [疏]注“据齐”至“言盟”。解云:在成二年秋。言俱从地者,谓国佐从晋于袁娄也。喜服楚也。孔子曰:“书之重,辞之复,呜呼!不可不察,其中必有美者焉。”○重,直用反,又直容反。之复,扶又反,年末“乃复”同,又音福。

 

  [疏]注“孔子曰”至“美者焉”。

  ○解云:《春秋说》文。

 

  何言乎喜服楚?据服蔡无喜文。

  [疏]注“据服蔡无喜文”。解云:即上“侵蔡,蔡溃”是也。

 

  楚有王者则后服,桓公行霸,至是乃服楚。无王者则先叛。桓公不脩其师,先叛盟是也。

  [疏]注“桓公”至“是也”。

  ○解云:即下经云“八月,公至自伐楚”,传云“楚巳服矣,何以致伐?楚叛盟也”,彼注云“为桓公不脩其师,而执涛涂故也”者是。

 

  夷狄也,而亟病中国。数侵灭中国。○亟,去冀反。数,音朔。

  [疏]注“数侵灭中国”。

  ○解云:即庄二十八年“秋,荆伐郑”者,是其数侵中国之文。其数灭中国者,即灭邓、穀之属是也。而经不书者,后治夷狄故也。

 

  南夷与北狄交,南夷,谓楚灭邓、穀,伐蔡、郑。北夷,谓狄灭邢、卫,至于温,交乱中国。

  [疏]注“南夷”至“蔡郑”。

  ○解云:楚灭邓、穀不书,而此言者,正以上桓七年“夏,穀伯绥来朝。邓侯吾离来朝”,传云“皆何以名?失地之君也”,故知之。伐蔡、郑者,谓蔡、郑服从楚,即上经齐侯“侵蔡、蔡溃”,“遂伐楚”者,盖是蔡为楚之属矣。其郑为楚属者,盖见庄十五年“郑人侵宋”,十六年“夏,宋人、齐人、卫人伐郑”之文也,何者?庄十五年时,正是桓公为霸,宋为齐属而郑侵之,岂不从楚故也?庄十六年齐人助宋伐之,岂不怒乎其从楚而侵宋也?盖于时郑人又服于齐,是以十六年“秋,荆伐郑”,故此作注云蔡、郑矣。

  ○注“北夷”至“中国”。

  ○解云:狄灭邢、卫,在闵元年、二年。狄灭温,在僖十年。温言至于者,以其在后,故言至于,僖十年文灭温也。或者温是圻内之国,去京师近,故言至于矣。

 

  中国不绝若线。线,缝帛缕。以喻微也。○线,思贱反。桓公救中国,存邢、卫是也。而攘夷狄,攘,却也。北伐山戎是也。○攘,如羊反,却也。卒怗荆,卒,尽也。怗,服也。荆,楚也。○怗,他协反,一本作“贴”,服也。刘兆同,《广雅》云“静也”,《玉篇》又丁簟反,一本作“拈”,或音章贬反。以此为王者之事也。言桓公先治其国以及诸夏,治诸夏以及夷狄,如王者为之,故云尔。其言来何?据陈袁侨如会不言来。与桓为主也。以从内文,知与桓公为天下霸主。前此者有事矣,谓城邢、卫是也。

  [疏]注“谓城邢,卫是也”。

  ○解云:即上元年夏六月,“齐师、宋师、曹师城邢”;二年“春,王正月,城楚丘。孰城?城卫也”是。

 

  后此者有事矣。谓城缘陵是也。

  [疏]注“谓城缘陵是也”。

  ○解云:即下十四年“春,诸侯城缘陵”是也。

 

  则曷为独於此焉?与桓公为主,序绩也。序,次也。绩,功也。累次桓公之功德,莫大於服楚,明德及强夷最为盛。

  齐人执陈袁涛涂。涛涂之罪何?辟军之道也。其辟军之道奈何?涛涂谓桓公曰:“君既服南夷矣,何不还师滨海而东,服东夷,且归?”滨,涯也。顺海涯而东也。东夷,吴也。从召陵东归,不经陈,而趋近海道,多广泽水草,军所便也。○涛,徒刀反。辟,匹亦反,又音避,下同。滨,音宾。涯,五佳反。近,附近之近。便,婢面反。

  [疏]注“而趋近海道”。

  ○解云:趋犹乡也,谓乡近海之道也。

 

  桓公曰:“诺。”於是还师滨海而东,大陷于沛泽之中。草棘曰沛,渐洳曰泽。○沛泽,音贝,又普贝反,草棘曰沛,斩洳曰泽。斩,子廉反。洳,人庶反。

  [疏]注“草棘”至“曰泽”者。解云:《尔雅》无文也。

 

  顾而执涛涂。时涛涂与桓公俱行。执者曷为或称侯,或称人?称侯而执者,伯讨也;言有罪,方伯所宜讨。

  [疏]“执者曷为或称侯”。

  ○解云:即下二十八年“晋侯执曹伯畀宋人”,成十五年“晋侯执曹伯归之于京师”之属是也。

 

  称人而执者,非伯讨也。此执有罪,何以不得为伯讨?古者周公,东征则西国怨,西征则东国怨。此道黜陟之时也。《诗》云:“周公东征,四国是皇。”

  [疏]注“此道”至“时也”。解云:正以诸典不见周公西讨之文故也。

 

  桓公假涂于陈而伐楚,则陈人不欲其反由己者,师不正故也。故令涛涂有此言。○令,力呈反。不脩其师而执涛涂,古人之讨,则不然也。以己所招而反执人,古人所不为也。凡书执者,恶其专执。

  [疏]注“凡书”至“专执”。

  ○解云:言虽有罪,方伯所宜讨,要须白天子,乃可执之。

 

  秋,及江人、黄人伐陈。

  八月,公至自伐楚。楚巳服矣,何以致伐?楚叛盟也。为桓公不脩其师,而执涛涂故也。月者,凡公出满二时月,危公之久。

  [疏]“秋及”至“伐陈”。

  ○解云:内之微者矣。○“楚巳”至“致伐”。

  ○解云:庄六年传云“得意致会,不得意致伐”。今此楚巳服而致伐,故难之。

  ○注“凡公”至“之久”。

  ○解云:即此僖公春去秋乃还,而云“八月,公至自伐楚”;又襄二十八年冬,“公如楚”;二十九年“夏,五月,公至自楚”之属,皆是危而久之。久字亦有作“之”字者。案庄五年“冬,公会齐人”巳下“伐卫”,至六年“秋,公至自伐卫”,兵历四时而不月者,彼注云“久不月者,不与伐天子也,故不为危录之”者是。

 

  葬许缪公。得卒葬於所传闻世者,许大小次曹,故卒少在曹后。○传,丈专反。

  [疏]注“得卒”至“曹后”。

  ○解云:所传闻之世,微国卒葬例不录之。今许得书葬,故须注解也,何者?正以曹、许虽非大国,亦非微,故得录见也。知许大小次曹后者,案僖五年夏,“公及齐侯、宋公、陈侯、卫侯、郑伯、许男、曹伯会王世子于首戴”,许在曹上者,正是会盟之序,皆是主会次之,非孔子之意,未必得其正,故何氏不以为妨矣。若然,案昭十二年传云“《春秋》之信史也,其序则齐桓、晋文”,彼注云“唯齐桓、晋文,会能以德优劣、国大小相次序”;传文云“其会则主会者为之也”,彼注云“非齐桓、晋文,则如主会者为之,虽优劣大小相越,不改更信史也”;又云“其词则有罪焉尔”,彼注云“丘,孔子名。其贬绝讥剌之辞有所失者,是丘之罪”。然则首戴之会,正是齐桓为伯之,时而云许在曹上,皆是主会者次之,未必得其正者,案下五年之会注云“世子所以会者,时桓公德衰,诸侯背叛,故上假王世子,示以公义”。然则桓公德衰,故曹在许下,仍自不妨小于曹,则知昭十二年传云“其序,则齐桓、晋文”者,据其盛时大叛言耳。

 

  冬,十有二月,公孙慈帅师会齐人、宋人、卫人、郑人、许人、曹人侵陈。月者,剌桓公不脩其师,因见患诳,不内自责,乃复加人以罪。○慈,《左氏》作“兹”。“诳”,九况反。

  [疏]注“月者”至“以罪”。○称云:正以侵伐例时,今此书月,故须注解也。言因见患诳者,言因是不脩其师之故,而为陈之所苦患,遂为所调诳矣

 

  五年,春,晋侯杀其世子申生。曷为直称晋侯以杀?据郑杀其大夫申侯称国也。续问以杀者,问杀所称例尔,非谓晋侯不当称国爵也。

  [疏]注“据郑”至“例尔”。

  ○解云:即不七年夏,“郑杀其大夫申侯”是也。

  ○注“非谓”至“爵也”。

  ○解云:若直问曷为直称晋侯,即嫌时不合称晋侯,传须云以杀,明其但怪何故称晋侯以杀耳。

 

  杀世子母弟直称君者,甚之也。甚之者,甚恶杀亲亲也。《春秋》公子贯於先君,唯世子与母弟以今君录,亲亲也。今舍国体直称君,知以亲亲责之。○舍,音舍。

  [疏]注“今舍国体”。

  ○解云:谓不直言晋杀申生也。

 

  杞伯姬来朝其子。其言来朝其子何?据微者不当书朝。连来者,内辞也。与其子来者,问为直来乎?为下朝出?○为下,于伪反。

  [疏]注“据微”至“书朝”。

  ○解云:即隐十一年传云“诸侯来曰朝,大夫来曰聘”是也。

  ○注“连来”至“朝出”。

  ○解云:直来者,即庄二十七年“冬,杞伯姬来”,传云“其言来何?直来曰来”,注云“直来,无事而来”是也。今此传又何故不云其言朝其子何,而连来问之者,欲问伯姬来者,为是无事而来,为是有事言来者,为是朝其子而出之。

 

  内辞也。与其子俱来朝也。因其与子俱来。礼,外孙初冠,有朝外祖之道,故使若来朝其子,以杀直来之耻,所以辟教戒之不明也。微,无君命,言朝者,明非实。○冠,古乱反。

  [疏]注“礼外”至“之道”。解云:正以《士冠礼》,冠讫,见于母,见于兄弟,入见于姑妹,“乃易服,玄冠玄端爵韡,奠挚,见于君,遂以挚见于乡大夫、乡先生”,郑氏云“易服,不朝服者,非朝事也。挚,雉也。乡先生,乡中老人,为卿大夫致仕者”,然先生犹尚见之,况其外祖乎?故言外孙初冠有朝外祖之道。

  ○注“微无”至“非实”。

  ○解云:正见桓九年“曹伯使其世子射姑来朝”,彼言使来朝,则有君命,今既是微人,复不言使,而经书来朝,明其非实也。

 

  夏,公孙慈如牟。○牟,莫侯反。

  公及齐侯、宋公、陈侯、卫侯,郑伯,许男,曹伯会王世子于首戴。曷为殊会王世子?据宰周公不殊别也。○首戴,《左氏》作“首止”别,彼列反。

  [疏]注“据宰”至“别也”。

  ○解云:即僖九年“公会宰周公、齐侯、宋子”巳下“于葵丘”是也。

 

  世子贵也。世子,犹世世子也。解贵意也。言当世父位,储君副主,不可以诸侯会之为文,故殊之,使若诸侯为世子所会也。自王者言之,以屈远世子在三公下,《礼·丧服·斩衰》曰“公士大夫之众臣”是也。自诸侯言之,世子尊於三公。此礼之威仪,各有所施。言及者,因其文可得见汲汲也。世子所以会者,时桓公德衰,诸侯背叛,故上假王世子,示以公义。

  [疏]注“使若诸”至“会也”。

  ○解云:使若世子为会主,致诸侯於此而会之,故言使,若诸侯为世子所会也。

  ○注“自王”至“是也”。

  ○解云:何氏引《丧服》者,欲言三公,臣有为之斩衰,世子则无,是卑於三公之义。

  ○注“自诸”至“所施”。

  ○解云:即殊与不殊是也,何者?世子於诸侯,将有君臣之义故也。

  ○注“言及”至“会者”。

  ○解云:及,汲汲之文。故隐元年传云“及犹汲汲,及我欲之”。然则此言及者,因会王世子之经,得见鲁侯汲汲于齐桓矣。

  ○注“时桓”至“公义”。

  ○解云:即上四年传文,桓公“不脩其师”,“楚叛盟”,下文“郑伯逃归不盟”,九年葵丘之盟,书日以见危之属,皆是也。

 

  秋,八月,诸侯盟于首戴。诸侯何以不序?据上会序。一事而再见者,前目而后凡也。省文从可知,间无事不省诸侯。会盟一事,不举盟者,时世子不与盟。○见,贤遍反。省文,所景反,下同。与,音预。

  [疏]注“间无”至“诸侯”。

  ○解云:昭十三年“秋,公会刘子、晋侯”巳下“于平丘。八月,甲戌,同盟于平丘”。然则彼经以其间无事,不重言诸侯,今重言诸侯盟于首戴,故解之。

  ○注“会盟”至“与盟”。

  ○解云:文十四年公“会宋公、陈侯,卫侯”已下“同盟于新城”。然则彼是会盟一事,举盟以为重,不言会于某,今此会盟并举,故须解之也。言时世子不与盟者,若不言诸侯,则恐世子亦与之盟,故须言诸侯盟于首戴,则世子不与可知。

 

  郑伯逃归不盟。其言逃归不盟者何?据上言诸侯,郑伯在其中,弟子疑,故执不知问。

  [疏]注“据上”至“其中”。

  ○解云:亦有无“据”字者,非正本。

 

  不可使盟也。时郑伯内欲与楚,外依古不盟为解,安居会上,不肯从桓公盟,故后言不盟。

  ○解,古卖反。

  [疏]注“时郑伯”至“不盟”。

  ○解云:知古不盟者,正见桓三年“夏,齐侯、卫侯胥命于蒲”,传云“胥命者何?相命也。何言乎相命?近正也。此其为近正奈何?古者不盟,结言而退”是也。

 

  不可使盟,则其言逃归何?据后言不盟,居会上辞。鲁子曰:“盖不以寡犯众也。”诸侯以义相约,而郑伯怀二心,依古不肯盟,故言逃归,所以抑一人之恶,申众人之善,故云尔。

  楚人灭弦,弦子奔黄。○九月,戊申,朔,日有食之。此象齐桓德衰,是后楚遂背叛,狄伐晋灭温,晋里克比弑其二君。○比弑,申志反。

  [疏]注“楚遂背叛”。

  ○解云:即下六年“秋,楚人围许”之属是也。

  ○注“狄伐晋灭温”。

  ○解云:即下八年“夏,狄伐晋”;十年春,“狄灭温”之属是也。

  ○注“晋里克比弑其二君”。

  ○解云:即下九年“晋里克弑其君之子奚齐”;十年春,“晋里克弑其君卓子”是也。

 

  冬,晋人执虞公。虞已灭矣,其言执之何?据灭言以归。上传云“四年反取虞”,知去灭,变以归言执。○去,起吕反,下同。

  [疏]注“据灭言以归”。解云:即定六年“郑游吋帅师灭许,以许男斯归”之属是也。○“上传”至“取虞”。

  ○解云:在上二年。

  ○注“知去”至“言执”。

  ○解云:注言此者,欲解传家得知虞已灭矣之义耳。

 

  不与灭也。曷为不与灭?灭者,亡国之善辞也。言灭者,王者起当存之,故为善辞。灭者,上下之同力者也。言灭者,臣子与君戮力一心,共死之辞也。不但去灭,复去以归,言执者,明虞公灭人以自亡,当绝,不得责不死位也。晋称人者,本灭而执之,不以王法执治之,故从执无罪辞也。虞称公者,夺正爵,起从灭也。不从灭例月者,略之。○戮,音六,又作“勠”,力彫反。

  六年,春,王正月。

  夏,公会齐侯、宋公、陈侯、卫侯、曹伯伐郑,围新城。邑不言围,此其言围何?彊也。恶桓公行霸,彊而无义也。郑背叛,本由桓公过陈不以道理,当先脩文德以来之,而便伐之,彊非所以附疏。○彊也,其良反。

  秋,楚人围许,诸侯遂救许。

  冬,公至自伐郑。事迁於救许,以伐郑致者,举不得意。

  [疏]注“事迁”至“得意”。

  ○解云:庄六年传云“得意致会,不得意致伐”。今此以伐致,故云举不得意。然伐郑救许,皆不得意,故以伐致,或者但伐郑不得意,兵将复用於郑,故举其不得意者言之,即下七年“春,齐人伐郑”是也。

 

  七年,春,齐人伐郑。○夏,小邾娄子来朝。至是所以进称爵者,时附从霸者,朝天子,旁朝罢,行进,齐桓公白天子进之,固因其得礼,著其能以爵通。

  [疏]注“至是”至“爵者”。

  ○解云:如此注者,欲决庄五年“秋,倪黎来来朝”之文。

  ○注“时附”至“爵通”。

  ○解云:正以得进而称爵,故如此解。小邾娄子朝天子不书者,例所不录也。今朝鲁而谓之旁朝者,正以诸侯之法,五年一朝天子,但是常事,故不书之。欲对朝王为正朝,故谓之旁朝。案隐十一年“滕侯、薛侯来朝”,皆以其来朝新王,故进称侯。今此知不由朝新王而得进者,正以僖公非受命之王故也。

 

  郑杀其大夫申侯。其称国以杀何?据晋侯杀其世子申生称侯。

  [疏]注“据晋”至“称侯”。

  ○解云:在上五年春。称国以杀者,君杀大夫之辞也。诸侯国体,以大夫为股胘,士民为肌肤,故以国体录。

 

  秋,七月,公会齐侯、宋公、陈世子款、郑世子华盟于甯毋。○款,苦管反。毋,音无,或音某。

  曹伯般卒。

  公子友如齐。

  冬,葬曹昭公。